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菲律賓對日索賠為何比中國成功

http://www.CRNTT.com   2013-03-24 10:18:18  


 
  原因四:賠償東南亞國家對日本自身有好處,賠償中國則沒有意義

  還有一個很容易被人忽視,但卻必須予以注意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對向東南亞國家提供一定數額和特定形式的戰爭賠償,其實很樂意。這一點,與對中國的賠償完全不同。

  日本之所以樂意向東南亞國家支付賠償,其原因在於日本的戰後復興計劃中,東南亞的市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朝戰爆發後,美國強化對中國大陸的禁運和封鎖政策,日本也隨之徹底喪失中國市場,美國轉而提出以東南亞為媒介建立日美經濟合作關係。1951年6月27日,美國向日本提出《美日經濟合作計劃》。該計劃明確要求“把日本的工業力量最大限度地用於增加東南亞的原料生產和增強其工業力量”,日本政府對此積極響應,6月23日公布的《吉田內閣新經濟政策》中明確說道:“我國通過參加美國的緊急供應計劃及協作開展與東南亞的貿易及其資源的開發,期望今後對民主自由國家有所貢獻的同時,使我國經濟正常發展,能夠得到正式參加國際經濟的充分機會。”杜勒斯在1951年10月舉行的一次亞洲問題專家的私人宴會上,把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戰略關係,說得更為明確:“日本如欲求富強和穩定,只有兩條路可走:或是走向如今已為共產黨人統治的中國傳統市場,與毛澤東政府打交道;或是在東南亞尋求市場。日本是美國維持它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地位的關鍵,所以,東南亞必須敞開門戶讓日本人來開發。”

  如何讓東南亞“敞開門戶讓日本人來開發”?日本政要們發現戰爭賠償是個極好的契機。首相吉田茂對此非常重視,曾有指示:“必須把它(賠償)視為加深彼此友好關係、建立經濟密切合作的機會。在我國喪失了領土、喪失了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今天,當然希望援助東南亞地區的開發,確保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應,並且使這個地區成為有利的市場。”按照這一指示,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賠償,實際上一直嚴格遵循“賠償一經濟開發一經濟協作三位一體”的模式來運作,幾乎不使用純粹的戰爭賠償模式(實物與金錢賠償),而絕大部分採用經濟協作模式(勞務賠償、技術輸出、原料加工等)進行賠償,其實質,就是以賠償之名,行經濟開發之實。吉田茂對此並不諱言:“各國都討厭投資這一提法,所以使用了他們希望的賠償這一用語,但是我們自己可以說是投資。”通產省企業局賠償室長穀敷寬說得更露骨:“經濟協作是在賠償的形式下締結的一種妥協的產物。這種妥協最受日本經濟界的歡迎。從經濟協力的觀點看,東南亞新興諸國也是最有魅力的富饒的處女地。但是該處女地上排外的民族主義和對日本侵略的疑慮很強,安全進入其中,沒有比與賠償的大義名分相關聯的更好的良策,難道不是嗎?”商界對日、菲兩國賠償協定的達成也相當樂觀,譬如,日本經團聯會長石阪泰三預測,賠償支付給菲律賓人的任何損失在與之關係正常化後的 2 至 3 年里就可以獲得補償。

  相比之下,無論是1950年代的台灣,還是1970年代的中國,對日本而言都沒有如東南亞這般的經濟層面的吸引力。

結語
  
  整個對日索賠過程中,中國一無所獲;菲律賓在無力抗拒美國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盡可能追求到了本國利益最大化;美國順利實現了其遠東戰略;日本“最低限度支付賠償、最大限度利用賠償”,是最大的贏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