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非理性繁榮向真實經濟周期切換

http://www.CRNTT.com   2013-07-19 08:16:26  


 
  另一方面,依靠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往往是以犧牲經濟轉型的時機為代價的。多年來,政府人為壓低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儘管有利於國有企業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也將大量的國外資本吸引到了中國,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一度得以迅速提高,但投資衝動與出口的過度增長現象相當嚴重。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以及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這種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更進一步惡化了資源供給條件,破壞了本已十分脆弱的環境承載能力,使得不少地方經濟陷入收益小於成本的惡性循環狀態。而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加上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可供民眾分配的最終財富不多,使得民眾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欲望一直難有實質性改觀。偏偏民眾消費的產品還高度市場化,尤其是作為重要消費對象的住房,價格高度市場化,甚至高度扭曲,形成了民眾的實際購買力與居高難下的房價之間的巨大落差,大大抑制了內需的啟動。顯然,只要生產要素價格的持續扭曲局面不能根本改變,產業結構不能升級,支撐消費增長的社會福利體系沒能建立,指望把中國下一個十年的增長動力切換到最終消費只是“單相思”。

  文章指出,特別令人擔心的是:儘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市場主體都知道:中國不是天外來客,不可能始終遠離經濟危機;即便中國政府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動員能力的政府,其能力邊界也不可以被無限放大。中國經濟的非理性繁榮周期越長,相應的系統性風險就越大,由此帶來的轉型邊際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假如能通過關鍵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根本性切換,使有效經濟增長真正成為常態,那麼即便是6%的經濟增速,也能帶來遠超目前的福利效應。

  經濟研究和經濟實踐早已表明:光靠政府驅動而沒有符合要素市場價格規律的驅動,經濟難以獲得實質性的長足發展。再好的經濟政策,如果本身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動力,至多是促成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推手;同樣,資源配置力再強的政府,也無法取代市場的作用。如果不能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能有效約束政府的行為,看起來很好的經濟政策最終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推手。

  文章最後說,要創造經濟真正轉型的配套條件,掃除阻礙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體制性障礙,最高決策層就必須從關乎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決心與執行力,抓緊制定壟斷行業改革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關鍵領域改革的時間表,以徹底打破目前的權力配置格局。與此同時,還應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消除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後顧之憂;並以前瞻性的技術投入引領產業結構升級。由此,將中國經濟由不可持續、不均衡的主要依靠投資驅動的發展軌道,切換到依靠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規模報酬遞增的發展軌道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