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4年經濟改革如何穩中求進

http://www.CRNTT.com   2013-12-14 14:59:05  


2014年的中國經濟將在改革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和在平衡各類矛盾中“穩中求進”。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訊/從最近一系列高層會議透露出來的信息來看,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相對比較清晰,前段時間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2014年依然堅持“穩中求進”,而且改革將貫穿始終,雖然這幾年都是“穩中求進”,但每年賦予的內涵有所不同。那麼2014年的 “穩中求進”究竟該怎麼“穩”和怎麼“進”?

  市場力量的前進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文章表示,2014年是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第一年,“調結構”、“穩增長”與“促改革”並行,“穩”是“穩中有為”,對此李克強總理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明確地對外回應將採取“有底限”的轉型,“調結構”要與“穩增長”相輔相成,要在經濟增長率和就業水平不滑出下限、物價上漲不超出上限的情況下 “穩中有為”,而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三者之間的關係,李克強總理也詳細闡述過:“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後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這可能就是2014年中國經濟的平衡術。至於“穩中求進”中的“進”應該是市場力量前進,刺激經濟內生動力,鼓勵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加快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在結構平衡中實現“穩中求進”。

  顯然2014年不會再像以往那樣一味地強調經濟增長和強化唯GDP主義。從剛剛發出來的中組部考核地方官員新規可以看出,中央要糾正唯GDP傾向,以後選人用人將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而要追求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並要追究蠻幹和浪費資源的官員責任,即使離任也要追究責任!未來把地方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急於求成,以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考核積極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情況,把是否存在 “新官不理舊賬”“吃子孫飯”等問題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履職盡責的重要內容。“政績考核”已經明確地告訴外界,新一屆政府將下大力氣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要清理舊賬,地方經濟發展將更趨理性和健康,調整考核指標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區域經濟發展會產生深刻影響,而且非常直接,否則很難改變陽奉陰違的狀態,2014年的“進”顯然不再是簡單的穩增長和政府投資驅動。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力量決定“進”的步伐和供需結構,減少行政力量推動和政府投資,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和市場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將會更加清楚。當然,要著重落實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改革舉措,用改革謀發展,讓改革釋放紅利。

  2014年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讓其負責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對改革方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尤其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各方利益盤根錯雜,要讓他們放權讓利難度很大,必須要更高層面的推動和施壓。同時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要想讓實體經濟轉型成功,就必須疏通經濟血管,讓金融渠道順暢,有效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另外,要建立與時俱進的金融混業監管框架,防止金融混業發展而金融監管分業滯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