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探究:誰該為國軍守不住南京城道歉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37  


1938年2月26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報》刊登照片,日軍將被俘已解除武裝的中國軍人,捆綁押赴郊外集體槍殺。
 
  撤退命令沒有及時下達,致使大批士兵滯留南京被屠殺

  自就任衛戍司令後,唐生智頻頻採取各種措施表態“決心與南京共存亡”,但始終沒有對萬一城陷之後如何有序地組織撤退等給予過關注。然而,到了12月11日中午,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突然向唐生智傳達了蔣介石的撤退命令,指示讓少數部隊渡江,其他主力部隊按具體情況突破日軍的包圍。當晚,蔣介石又來電說:“我軍防衛南京,已經完成牽制敵軍的任務,為了今後繼續抗戰,命令主力部隊突破正面之敵,向宣城、浙江省西部集結,不能正面突破的部隊,依次渡江向徐州等地集結,胡宗南的第一軍已經在浦口附近接應渡江。”

  然而,直到第二天下午五點戰局惡化,唐生智才最終決定要撤退突圍,至於為何唐生智會將下達撤退命令拖延了一整天,至今還沒有可靠的解釋。這一天的時間差是致命的,使得國軍失去了統一部署實施突圍計劃的時機,很多部隊就這樣成批地被俘或被殺。當時的具體情形主要有如下幾種:

  首先,通訊不暢導致撤退時部隊一片混亂。原本唐生智下達的撤退計劃是“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但由於當時城內外的指揮、聯絡系統已經中斷,許多部隊根本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當他們發現情況不對時,本能地選擇了經挹江門到下關過長江的路線,由此反而形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局面。除了第66軍、第83軍突圍之外,大部分官兵放棄了需要與敵戰鬥的“突圍”,轉而選擇了看似具有較高生存幾率的“渡江”。就這樣,在缺少渡江船只和後有日軍追擊的情況下,演出了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劇。

  其次,由於時間緊迫,各部隊沒能制定合理的撤退步驟和計劃,因此在撤退過程中造成了極大損失。“在雨花台地區的軍民兩、三萬人,在撤退時遭到了敵軍掃射,哀聲遍野,屍山高築,血流過脛,一片慘狀”。

  再者,很多高級軍官在接到唐生智下達的突圍命令後,不傳達到軍中,卻只顧自己逃生,這加重了南京守衛部隊的傷亡與被俘人數。如根據時任教導隊第2旅第3團團長的李西開回憶:他12日下午5時(適逢唐生智突圍命令下達)在紫金山陣地忽接胡啟儒旅長電話,說奉總隊長命令到下關與36師師長宋希鐮接洽軍情,“第2旅的一切作戰事宜和第6團暫歸你指揮。”胡實際上是放棄軍隊與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同逃過江。這一作法使守衛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始終未接到突圍命令,而受到慘重損失。

  再者,突如其來的撤退命令和高級軍官的大量逃亡使得軍心動搖,士兵喪失鬥志,集體投降。相關內容在日軍官兵的日記和書信等材料中比比皆是。日軍第十六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其12月13日日記里記載:“我們還沒有發動攻擊,敵軍已無心戀戰,過來投降。我們未費一槍一彈便解除了幾千人的武裝。傍晚把俘虜押往南京的一個兵營,不料竟有一萬多人。”日軍第十六師團士兵東史郎在其戰地日記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大約七千俘虜被解除了武裝,正坐在田里。他們的長官扔下他們逃跑了,只留下一個大尉軍醫。……如此之多的兵力一定有相當數量的軍官,但他們卻一個也沒留下,全狡猾地溜掉了,這實在不得不令人佩服。”

  正是由於唐生智這一天的耽擱,造成了大批中國軍隊未能成功撤退而滯留南京,最後大部分被日軍屠殺的嚴重後果。

  參考資料:楊天石《蔣介石與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邸皓《南京保衛戰殉難將士及其檔案研究》;(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4月版;薩蘇《南京保衛戰中兩支成功突圍的部隊》;馬振犢、邢燁《日軍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反抗問題研究》;嚴海建《南京保衛戰若干問題辨識》;(日)家近亮子《從<蔣介石日記>解讀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勢》;劉惠恕編著《南京大屠殺新考》;孫宅巍《如何評價南京保衛戰——再論南京保衛戰》;李沛霖《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功過述評》;姜良芹《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政戰略選擇之失誤及其轉向》;等。

  結語:南京守不住,系當日情勢之必然;但城破之際所造成之軍民混亂及至被日軍肆意屠殺,高層指揮官們確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來源:騰訊歷史2013-12-17 第024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