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蔡定劍:中國改革的新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1-16 05:48:58  


 
  進一步來解放思想,就要解決中國到底要不要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的成就,被有些人用來證明中國可以不搞政治改革。經濟發展的成就,竟成為不要搞民主的一個理由,我覺得這很荒唐。為什麼不願搞政治體制改革?有這麼幾點阻礙。一個是錯誤地總結歷史。從清末民國初搞民主的教訓,毛澤東主席就這樣總結:你看搞民主就搞成這個樣子,賄選、軍閥混戰,資產階級民主失敗了。第二個是89政治風波,認為搞政治體制改革就會出現動亂。第三個就是蘇東變革,認為政治改革會把國家分裂。為什麼經濟改革越來越發展,政治改革越來越控制?就是這些思想認識所致。 

  沒錯,經濟發展不需要民主,經濟發展有很多的因素。陳志武先生講了四點我覺得是對的。第一個要素是制度資本,法制、民主、管理,第二個要素是自然資源,比如石油。第三個是勞動力資本。勞動力充裕,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也可以創造價值,很大程度上我們就靠這個。但是勞動力素質高不高?北歐的勞動力基本都是搞高科技的。我們老是批評人家瑞典社會主義維持不了,我去過瑞典,其實人家維持得很好。我問那裡的人,你們想變嗎,我們都覺得你們沒有可持續性,交那麼多稅,社會主義能搞好嗎。人家說我們願意這樣,瑞典對美國的制度不屑一顧。我說你們靠什麼為生,他說我們都是高科技企業,那些小企業不到這裡來,當然也交不起稅。第四個是土地遼闊,土地是資源,澳大利亞、加拿大人們也不怎麼勤快,也挺富裕的。 

  我們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靠什麼?我們經濟發展得怎麼樣?我們靠的是自然資源,不惜成本代價的使用我們的資源,把河流污染了,很多土地污染了。我們創造了GDP,這個GDP比人家高一點,但是搞得很多人沒法生存了,很多人得了肝炎、肝癌。我們靠勞動力資源發展,豐富的勞動力、便宜的勞動力,創造很便宜的價值,中國的產品走遍了世界。原來中國人出國買國外的東西,現在出國沒什麼買的了,最怕的就是出國買到Made in China的東西,很便宜的,而且質量也相當不錯。我去參觀溫州的皮鞋廠,老板說我們才幾分美元的利潤,就靠走量,那些高度作業的工人工資很低,所以原材料一漲價,企業就維持不下去了。這時我們的《勞動合同法》出來了,有人說勞動合同法讓企業破產,其實並非勞動合同法的原因。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一個人最初到深圳打工,月工資是五六百塊錢,現在普通工人最高的就是一千五百塊錢,這些年生活成本增加沒有10倍也是5倍,怎麼能够維持勞動力的基本生存? 

  我們經濟成功了,我們能維持嗎,有可持續性嗎。我們都知道原來的西方國家搞低端的產業,現在不搞了,轉移到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發展了幾十年搞不下去,就轉移到中國來,中國二三十年還想維持這種生產模式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要制度轉型,這就需要我們政治、法律環境軟制度提高。我們要提高四個要素中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制度資本要素。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沒有土地,也沒有自然資源,靠什麼發展呢,為什麼它們的發展能持續呢。香港、日本、韓國靠的都是法制制度的東西。沒有這種東西我們能再這樣發展二三十年?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歷史的經驗也充分證明,沒有民主的經濟繁榮是不可持續的,沒有民主制度的大國是不可以成為強國的。30年時間,只要統治者勵精圖治,不打仗,讓人民休養生息,完全可以創造一時的經濟繁榮,古代一朝君王在任時就可以創造所謂的盛世。我國近代也有過。西方國家在戰後,東亞四小龍都是用30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了經濟繁榮。世界歷史上,有過不少的國家經濟繁榮的大國崛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那些民主制度沒有過關的國家,崛起了又趴下。可見,只有建立起民主的制度並保障人權的國家,經濟的繁榮才能持續下來。托克維爾曾說:行政集權在一定的時代和一定的地區,可能把國家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集結起來,迎來戰爭的凱旋。但卻無補於一個民族的持久繁榮。我相信,民主政府經過時間的推移,一定能顯示它的實力。如果一個民主國家由共和政府管理一個世紀,那末在這個世紀結束的時候,它一定會比相鄰的專制國家更加富有,更加人丁興旺,更加繁榮。 

  中國古代也曾有過不少繁榮和盛世,漢唐有盛世、明清有盛世,都在歷史的硝煙中灰滅。1860年代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工業、金融、交通通訊和國防的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是,由於政治民主化制度沒有過關,經濟改革的成就毀於一旦。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中,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發展方向大體是並行的,在德國民主化落後於工業化,國內危機導致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日本也有相似的情況。歷史告訴我們,在威權國家,經過一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以後,如果不及時進行民主化轉型,經濟發展勢頭將很難長期保持下去。 

  我們既然意識到這個道理,就應該盡早地在時機、條件比較好的時候來進行制度轉型。近代史給我們什麼教訓?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強敵強制打開中國的大門,強制改革開放。1860年,中國以政府為主導實行經濟改革,19世紀末,我們原以為富國強兵就可以達到強國的目的,但是甲午戰爭使我們潰敗,這是制度的問題。於是才反思,才有戊戌變法。落後不僅僅是因為經濟落後,是因為制度落後,日本有明治維新,有憲法、所以我們才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提倡議會、定憲法。一開始,知識分子給皇帝建議君主立憲,包括孫中山也搞了君主立憲制,可是皇室根本不理這一套,孫中山才到南方搞革命。中國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改革的機會,如果改革,皇室還是保有尊嚴,只是他沒有過去的權力,他們不幹,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飯吃,清朝自己也崩潰了。試想如果中國的君主立憲、戊戌變法能够成功的話,中國就沒有後來50年的戰爭了。加上建國以後又搞階級鬥爭,一直到80年代,中國花了整整80年的時間付出代價,國家已經搞得民不聊生,一片焦灼。所以我們要在大好形勢下,有一些憂慮,有一些危機感。 

  穩定能不能壓倒一切,民主本身是有利於穩定的,西方國家的制度就是證明。有人說,你看泰國,你看印度,民主好嗎?民主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現在從非民主國家向民主制度過渡時,特別是在不好的條件和時機下的過渡。我們應把這兩者分開,不是民主造成社會的紊亂和社會的混亂,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非常穩定,這已經被證明了,而是因為向民主過渡會出現不穩定。我們要解決的不是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在什麼樣的時機和條件下進行轉型。我們應該在形勢好的情況下改革,不要在危機的時候再改革。但是這個很難,形勢好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思改革。今天我們都很高興經濟改革的成就,但是我覺得不要簡單地拿我們跟俄羅斯比,和印度比。我們能跟印度比嗎,印度經濟發展沒有我們好,但是印度那麼多人,那麼少資源,那麼多宗教,那麼多民族,那麼多分裂,印度的民主創造了一個奇跡,印度在建共和國以後,沒有發生過政變,亞洲所有的國家都有,但是印度沒有,印度平穩過渡,我們設想印度如果沒有民主會是什麼樣。巴基斯坦就是例子。我一定要強調這一點,國家經濟能不能搞好有很多因素,民主的因素是解決社會穩定、社會災難的重要因素。簡單地做比較,印度真的已經是奇跡了,沒有發生過政變,政治高度穩定,能够在等級制度那麼差的社會裡面,這麼穩定地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