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4:54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訊/騰訊網昨天登載記者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的訪談文章“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全文如下:

  從完達山到北京

  記者:你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十年,對於底層社會有切身的了解,這對你後來的經濟學研究有什麼影響?
 
  周其仁:我是1968年從上海到黑龍江上山下鄉的。那時黑龍江的國營農場由軍隊管理,叫生產建設兵團。去了先在農業連隊勞動,後來被分到完達山裡狩獵八年,到1978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才考到了北京。十年下鄉,使我有機會對中國農村的真實狀況有了直接的觀察和體驗。如果說這對我後來研究經濟有什麼影響,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腦子裡有很多揮之不去的問題。
 
  在完達山狩獵的年月,深山老林裡就是我和師父兩人,差不多樣樣自給自足。我們住的茅舍是自己蓋的,吃的食物不是從山上打來的,就是小菜園子裡種出來的。我的師父可能幹了,懂得各種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在野外就是傾盆大雨之下也有本事點出一堆火來,他甚至還能自制洗衣用的“肥皂”和獵槍子彈!可師父的生活實在很窮,每件衣服都是補丁,至於山裡人民公社的農民家庭,那就更是一貧如洗。比起我遠在上海的父母,師父和農民們的本領顯然更為高強——我的父母只懂一點專業,從來不會自制肥皂——可若論收入水平來,樣樣都會幹的師父比只懂一點點的父母要窮多了。這到底是為什麼?當時的說法,那是因為城鄉差別。可是,為什麼城鄉之間有如此大的差別,我得不到現成的答案。
 
  記者:你在上山下鄉期間讀了些什麼書?這些書對你的疑問是否有所幫助?
 
  周其仁:記得到鄉下後不久,父親就開始不斷從上海給我郵寄書刊。那時還是文革時代,就是“新中國”的出版物,絕大多數也成為非法,市面上的書少得可憐,可讀的就更少了。沒辦法,家父就把一部郭大力、王亞南翻譯的《資本論》寄到了完達山。那本書很舊了,紙發黃,還是竪排本。翻譯用的中文,與時下流行的中文又有很多不同。論經驗基礎,這本巨著討論的是西方工業化發達的經濟,開門見山第一句話講到“龐大的商品堆積”——可在我生活的那個地方,方圓幾十裡全是寂靜的山林,離我們最近的一家小雜貨店也要在四十公里以外,而裡面的商品也很少。我不過是一個初中畢業生,應該讀不了《資本論》的。可是很奇怪,還是把這部書讀了下來。我想馬克思本人不會想到,他的著作會在100多年後被一個遠離現代工業文明、在深山打獵的中國青年閱讀,並為這個年輕人開啓了接觸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絲門縫,帶來了一個不同的參照系,使這個中國青年開始朦朧地打量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社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