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台灣經濟唯一可依賴是改善兩岸經貿

http://www.CRNTT.com   2009-05-13 00:15:42  


林建甫
 
    林建甫:台灣的消費力大幅減弱

  關於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我用凱因斯的國民所得方程式Y=C+I+G+X-M來說明。Y是生產毛額,在金融海嘯下,消費C、投資I,淨出口X-M都大幅受影響。政府支出G勉強增加,難挽狂瀾。

  我特別來談一下,消費的問題。大概從2000年開始,台灣的消費就已經減弱許多。這部分我做過研究。在70、8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率9%的時代,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有4到5個百分點,即9%的成長率中有一半是消費貢獻。那個時代台灣經濟富裕起來,台灣所得變得更平均,台灣人的消費也增加。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典範。

  然而1985年之後,台灣所得逐漸變得不平均;2000年後,消費力更大幅下降。民進黨執政時期,經濟成長率還算不錯,平均有4到5個百分點,可是消費就無法貢獻一半了,只能貢獻約1%。所以消費能力的減弱,一方面是台灣貧富不均變得愈來愈嚴重,二方面是整個消費能力下降。例如,台灣有100萬人在大陸,這100萬人又是最有能力生產與消費的人;這些人沒有在台灣消費,導致了部分台灣的消費力的減弱。

  今年在金融海嘯肆虐下,消費更是不振。發消費券彌補了失掉的一部分消費,但無法完全彌補。主計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是負2.97%,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是0.45%。消費券貢獻0.64%。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消費券的話,台灣連消費都是負的。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利率太低影響民眾的利息收入和消費

  為了救景氣,全世界央行都降息。但我認為,央行降息也會減少民眾的利息收入。七次降息後,去年每人平均減少利息16680元,這影響了民眾的消費意願。16680元等於4次多消費券的金額。降息也使利差減小,金融業獲利減少,這些是降息救市的併發症。

    如果台灣對大陸沒清楚的認知 不可能思考出未來經濟的出路

  金融海嘯發生後,俄國學者Igor Panarin說,美國會分裂成6大塊。這樣的立論與台灣當年說大陸即將崩潰或分裂成7塊相似。就是因為這樣的認知,台灣開始“戒急用忍”,後來演變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其背後意念就是把大陸視為亂源,所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希望台灣的百姓、商人最好都不要到大陸去。

  大陸改革開放30年,後15年的進步是非常快的。因為錯誤的認知,台灣失去大幅參與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最快的這段時期。雖然台商早在80年代初期就去大陸卡位,可是台灣的銀行沒有跟過去,台商缺乏子彈。因此到目前為止,台商只有9家上市公司。後來的港商、新商、韓商、美商,都趕上了。台灣沒有分享到大陸最近 15年發展的果實,失掉最好的談判時機與籌碼,這是蠻可惜的。這也是錯誤認知導致錯誤政策的結果。

  我覺得台灣對大陸的正確認知不夠,對中國大陸崛起不太知道。部分人士都還停留在大陸與台灣敵對的時代。台灣經濟與大陸關係的密切,恐怕也超過大部分台灣人的想像。例如台灣的出口比例,1990對美是32.4%,對大陸是12.9%,2008年整個數據是倒過來的,大陸佔39%,對美只剩下12%。台灣如果對大陸沒有清楚的瞭解,恐怕很難思考出未來的經濟出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