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台灣的政治為何很“龜毛”

http://www.CRNTT.com   2009-06-12 15:29:25  


台灣政治很“龜毛”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訊/南方朔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台灣的政治為何很“龜毛”?作者表示:“實在不怎麼好看的兼任黨主席鬧劇已告落幕。儘管這只是一人一黨的家務事,外人犯不著起鬨,但因它畢竟是一種高層的權力運作,充份反映出國民黨那種根深柢固的宮廷權力文化積習,因而整齣鬧劇更應視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一種政治上的跨代遺傳。”文章内容如下:

        上意難測 官僚投機見風轉舵

  研究古代專制的著名學者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曾注意到,古代中國的官僚階層由於被一種不確定感所籠罩,因而總是充斥著表態式或揣摩上意式的焦慮鬥爭。如果翻開廿五史,即會發現做鷹爪當打手,諂媚表態拍馬屁,以及相互拉幫結派做著效忠競賽等例子俯拾皆是。而這種不確定感的源頭,乃是皇帝老子本身即有權力的恐懼,不信任臣子,於是當皇帝的從來就不誠實,也從不實話實說,而是繞圈子講假話和做假動作。當“上意難測”,從不把話講清楚,下面的鷹犬打手及吹牛拍馬自然成了常態。美國最偉大的開國元勳富蘭克林主張“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人若誠實,就會形成就事論事的務實理性而消除內耗。而古代宮廷式的權力運作即是個內耗體系,它永遠在莫須有的中傷拍馬等情緒下內耗,永遠玩著有如見風轉舵的投機遊戲,而無法形成一般的原理原則,它是一種虛無的權術。

  用今天的話來說,宮廷權力所造成的乃是一種非常“龜毛”的政治文化。今天閩南話裡有“龜毛”一詞 ,當一個人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即稱為“龜毛”。

  其實,“龜毛”之說乃是宋代閩浙地區相當流行的宗教術語。由於烏龜沒有毛,兔子沒有角,因而“龜毛”、“兔角”都是指只存在於語言遊戲裡,而實際上不存在之事。這時去討論龜毛有多長,還為此吵得不可開交,當然也就變成了最大的內耗。由於“龜毛”根本不存在,它打從一開始就講不清楚,只好東拉西扯、躲躲閃閃,接下來的人當然愈扯愈離譜,在過程裡所顯露出來的得意或氣憤,當然也都像是垃圾一樣,純屬浪費。

            權謀內耗 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而宮廷政治整個就是“龜毛政治”,統治者只有權謀,從無信念與主張,今天根據這個理由而如此,明天情況變了,換個理由又搞另一套。由於情況多變,權謀的需要也一直在變,因而統治者遂注定會很“龜毛”。自己明明想吃卻不說,而要搞出養小鬼、放鷹犬、造形勢等伎倆,“龜毛政治”的極致就是“勸進政治”:蔣介石想一直幹“總統”,每次都不明說,卻發動勸進擁立的鷹犬造勢;蔣經國從當“行政院”副院長起,每次都是勸進。這是一種東方政治的虛假性,要把自己的權力美化。由於我們的社會很有彈性,總是會有人見風轉舵,這種實在龜龜毛毛的權力謀略始能延續至今,而且我們可以斷言,這次不會是最後一次!

  東方的台灣政治實在很龜毛,可以簡單明說的事非要內耗到很難看,難看到很大,否則不會停止。但真正的民主政治不是這樣的。民主政治講究誠實,講究理念清楚不可以善變,更不齒種種謀略伎倆。也正因此,看著這一輪很龜毛的遊戲終於落幕,不禁想問:這種勸進擁立的龜毛復古劇要延續到何時?真正而非變形的民主政黨政治何時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