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屠呦呦獲獎爭議”背後的中西文化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14:25:58  


   
延伸閱讀:抗瘧藥物項目參與者稱屠呦呦一人獲獎不公平

  2011年09月29日 16:19 大洋網-廣州日報 記者何濤

  9月23日,81歲的屠呦呦面帶笑容地站上了美國紐約拉斯克獎的領獎台,她用雙手捧起了沉甸甸的獎杯,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國際醫學大獎。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被稱為“東方神藥”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頒給屠呦呦,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藥物——青蒿素的研究貢獻。站在獎台上的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獲此大獎讓此前默默無聞的屠呦呦震驚了中國醫學界,也讓常人所不知的青蒿素研究進入了大眾視野。在30多年前醫療技術條件落後的中國,為何能發明出全球領先的抗瘧疾藥?近日,記者先後採訪了當年參與“523項目”的多位教授,試圖破解中國人發明青蒿素的秘密。

  屠呦呦成為首位獲拉斯克獎的中國人。美國專家稱,諾貝爾醫學獎下月揭曉,不排除屠獲獎的可能性

  對於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李國橋一點也不覺得意外。李國橋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瘧疾專家、青蒿素發明獲獎人之一、多個青蒿素複方的發明人。

  廣州老專家未能分享大獎

  李國橋回憶說,去年底,有位美國知名的醫學教授推薦他填寫一些表格,用於申報拉斯克獎,表格的最後有一個問題是:“如果你獲得了這個獎,你認為還有誰應該獲獎?”

  李國橋當時填了兩個人,第一個是屠呦呦,第二個是羅澤淵。2011年拉斯克獎日前揭曉,屠呦呦獲獎,從而成為該重要獎項歷史上第一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李國橋落選,當初推薦他的美國教授向他解釋:“當時推薦了兩個人,但最後只定了一個人。”

  迄今為止,全球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因而,拉斯克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屠呦呦獲獎,證明國際社會承認中國人發明了青蒿素,也讓那段已被塵封的歷史重新展現到了世人面前。

  塵封的“523項目”

  南方的惡性瘧疾在中國古籍中被稱為“瘴氣”,歷來讓人聞風喪膽。但中國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抗瘧疾的研究,源於一場秘密的援外任務。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越南常年惡性瘧疾流行,越南和美國兩軍都因瘧疾嚴重減員。越南領導人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我國領導人答應了這一請求。此後,代號為“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正式展開。

  原全國523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今年已85歲高齡,但他精神矍鑠,對523項目的眾多細節記憶清晰。他回憶說,1967年5月23日,國家科委和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召開了“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

  今年已73歲的施凜榮是當年523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助理員,他當時作為軍事醫藥科學院的工作人員參與該項目。項目由軍隊抓,管理上比較嚴格,所有參與人員必須一心一意搞研究。

  施凜榮說,523項目持續了13年,聚集了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參加項目的常規工作人員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輪換的,參與者總計有兩三千人之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