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商業銀行變革盈利模式方能自救

http://www.CRNTT.com   2013-08-23 08:35:04  


 
  路徑三:依據政策性保護,獲取低成本負債和高收益資產,透支壟斷利潤。到六月底,中國商業銀行各類存款總額已跨過100萬億元大關,其中居民類存款占比穩定在60%以上。受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7月20號央行對貸款利率已大部分放開)遲緩的影響和投資環境、渠道的限制,以及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建設的相對不足,這部分資金的穩定性強,成為商業銀行的主體資金來源。在這樣的格局下,由於居民類存款人分布的離散性特質,以及作為單個資金單元相對單薄的特點,使得其主張權利和獲取收益,並不能與市場化水平相一致,更多情況往往是低於同時期市場的標準。商業銀行常態性所擁有和獲取的這一價格“差額”的資金,與其經營的內在品質、經營能力和管理特色並無本質關聯,反到與商業銀行的網點位置、成立時間尤其是政策性規定的經營內容相聯繫,從而形成特有的一塊壟斷利潤。另外,商業銀行在與大客戶、優質客戶和特定客戶的合作中,在貸款0.7下限利率政策保護下,確保了資產收益的“底線”,這種“底線收益”與市場和能力是沒有關係的。

  商業銀行透支性盈利模式雖然不是商業銀行盈利過程及來源的全部,但對於商業銀行以及實體經濟發展和生存的影響不能小視。

  ■ 變革才能自救

  商業銀行將主要面臨“不良資產集中爆發、業務空間立體擠壓和利率市場化”等三方面的嚴峻考驗。就是說,隨著國家“穩發展、調結構、促改革”各項措施的落實,“托市和救市”的現象將不可能出現,企業在市場中的優勝劣汰成為其基本規則和表現形式。

  因此,商業銀行不僅不可能以“寄生”的方式,通過延緩風險來獲取收益,自造繁榮,而且還會面臨不良信貸資產集中爆發的挑戰;隨著社會市場融資結構多元化、多樣性趨勢的出現,新型商業業態在改變市場存在方式的同時,也直接約束並規範商業銀行的市場行為。商業銀行合作中的選擇將更為嚴格,方式更為精准,條件更為苛刻。市場在成熟中越來越趨於理性,任何方式以任何形式的尋租行為,都將回歸到互利共贏的原點。因此,商業銀行不僅不可能以加“杠杆”的方式,分化社會利潤,而且還會經歷去杠杆過程的劇烈疼痛;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的臨近,市場對資金資源基礎性配置的作用,將充分體現依據資金要素構成差異、實行不同配置價格的原則,商業銀行“一手拿著抵押品,一手又要高回報”的“魚與熊掌”兼得資產運作方式將成為歷史。

  商業銀行要主動作為,積極應對因為變革透支性盈利模式對經營管理帶來的持續影響和深度衝擊。

  首先,回歸商業銀行“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本源。強化盈利性必須服從於流動性和安全性的理念,不能倒置。改變以盈利性主導和管理商業銀行的行為方式、制度機制和現實格局。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反覆證明,不論什麼樣的市場、不論市場處於什麼階段,只要商業銀行盈利的衝動超過理性時,資產“杠杆”的無序化就一定會野蠻生長出來,最終因流動性危機,走上曾經滄海的“不歸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