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我們為何懷念民國的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1-05-04 13:39:27  


 
兒童教育 陳鶴琴:開辦中國第一個幼兒園

  拿陳鶴琴來叙述科舉之後的兒童教育是基於這樣一個把握:在他之前的兒童發蒙的方式沒有現代意識和教育思想的意識,從陳鶴琴之後,中國的兒童教育才可以說有了一個質的變化,進而起步發展的。

  陳鶴琴的童年受到的是傳統的私塾教育,但是後來在清華和哥倫比亞的經歷對他影響顯然更深。在陳鶴琴所著的《我的半生》裡,對於自己童年的私塾生活有比較詳細的叙述,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翻翻,過去總是說私塾如何如何不好,其實在陳鶴琴的叙述裡,私塾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有意思的一面。

  比方說他講的對對子的故事。故事是說一個喜歡喝酒的“酒仙”一天夜裡到朋友那裡去喝酒。朋友已經關門休息,他就敲門,朋友不願開,就讓他對對子,輸了就不進去。對子是這麼對的:一、“誰?我。”二、“何往?特來。”三、“老兄好?小弟安。”四、“幾時回府?明日返舍。”五、“去,不敢屈留。來,定要叨擾。”六、“灶下無燈無火。廚中有菜有肴。”七、“為客貪杯,斷非君子。作東惜酒,亦是小人。”八、“夜已深,不可傳杯弄盞。天未明,正好行令猜拳。”九、“咚咚咚,當當當,三更三點。來來來,斟斟斟,一口一杯。”這樣的故事以後就很少見了,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對出這樣信手拈來的對子。而且私塾教育時期對於陳鶴琴的人生觀起了很大的影響,用陳鶴琴的話來說就是:“童年時代的人生觀,還不是一種顯親揚名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比較純潔、天真而已。”現在的小孩子應當說比陳鶴琴時代的教育好多了,但是要說起人生觀的確立,平心而論,還不如那個時代,那時候沒有太多的政治色彩。

  1919年初,陳鶴琴即將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博士論文答辯,正好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校長郭秉文到美國物色教員,力請陳回國教書,並許諾3年後再設法送他回去完成博士學位。陳鶴琴於是接受聘請回國了。在陳鶴琴回國的最初8年裡,除了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擔任教職之外,還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兒童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學術活動之中。這其中應該有童年教育的影響。哥倫比亞的師範學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學校。

  那裡對於教育的研究注重的是實踐調查。陳鶴琴回國之後對於兒童教育的研究走的也是這個路數。當時他的大兒子已經出生,陳鶴琴就開始拿大兒子做實驗並且記錄觀察的結果,為他後來從事兒童教育積累了大量的資料。這種實證的精神,現在沒有了,所以後來出不了偉大的兒童教育家,也不是偶然的。當時一個堂堂大學教授搞兒童教育,在別人看來仿佛是件可笑的事情,但是陳鶴琴卻是樂在其中。

  1923年春天,陳鶴琴提出設立幼稚園的主張,得到了東南大學教育科的支持。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中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就誕生了。

  幼稚園就設在陳鶴琴家裡,陳則是園長。關於鼓樓幼稚園的意義,不用說得太多,只要看看鐘昭華曾經寫過的一段話就夠了:“中國最著名的幼稚園,不是南京鼓樓幼稚園嗎?開辟中國幼稚教育的園地,不是南京鼓樓幼稚園嗎?”在南京鼓樓幼稚園的發展過程中,陳鶴琴的教育思想也日益完善並成熟起來,並在後來創辦江西幼師時形成“活教育”的思想。關於“活教育”,陳鶴琴說得很明白:“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種教育應該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等等。現在這些話還有人在說,但是看看現在滿是灌輸方式的兒童教育,就知道,陳鶴琴的話距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了。

  來源:新京報  作者:陳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