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應對全球經濟減速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0:08:14  


 
  ■ 美國經濟暫失方向感
 
  為什麼美國經濟呈現復甦乏力?對此流行解釋觀點並未提供滿意解答。筆者認為可從當代全球化與新興大國追趕時代特征的角度解讀。在產品內分工和企業自發實施各類外包和供應鏈調整為特征的當代全新全球化生產方式條件下,美國作為位於產業技術的前沿國家如果很難找到大範圍具有盈利預期的投資增長點,就必然會階段性面臨缺失方向感的困惑。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特征在於“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或簡稱工序與零部件分工,推動企業通過海外投資整合供應鏈以及製造業和服務業外包改組微觀組織結構。與國別要素禀賦相聯繫的比較成本差異仍是當代廣泛產品內分工現象的最重要解釋變量。美國上世紀60年代“生產分享項目”結構調整政策對這個新生產方式的推廣發揮了關鍵推動作用。外包通過轉移缺乏優勢生產工序並瘦身與提升產業結構,成功化解了歐洲與日本戰後經濟追趕的挑戰,使美國在西方經濟體系中霸主地位得以延續和鞏固。
 
  早期“東亞四小龍”成功起飛,後來中國印度經濟追趕,從外部環境條件看,得益於發達經濟體在產品內分工基礎上發生的各種經濟活動跨國轉移。這個充滿內部張力的全球經濟系統動態展開和持續運轉,要求處於產業技術前沿的美國經濟不斷尋求與發現大範圍新的領先產業和技術突破機遇,不斷開辟能夠接納和吸收傳統缺乏優勢產業或工序轉移所釋放的不可貿易要素。美國經濟只有不斷創造在開放環境中具有自生能力的新產品、新工藝、新行業,才能在這個系統持續轉變中保持就業狀態比較合意的動態平衡。
 
  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革命時期,前沿產業創新帶來大量盈利預期較好的投資機會。在產業革命與投資高漲驅動下,美國失業率下降與增長率提升。同時美國企業外包調整快速展開,對當時全球化開放背景下後進經濟增長提供客觀有利機遇。然而問題在於大範圍產業革命發生時點和持續時間都具有歷史隨機性與不可控性。隨著互聯網產業革命高潮過去甚至出現泡沫因素,美國試圖憑借房地產和金融業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結果很快由於房地產泡沫以及次貸-次債危機落入危機深淵。
 
  由此觀察美國經濟現狀特點可收洞若觀火之效。美國政府通過空前力度救助措施(TARP)使金融系統擺脫全面崩盤危險,接著通過空前力度刺激政策(ARRA法案)躲過經濟崩潰風險,然而超常干預手段不足以解決在全球化背景下缺乏大範圍具有可盈利預期投資的約束,難以擺脫開放環境下“前有阻隔、後有追兵”的動態困境。在新興國家後發追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以及美國技術產業前沿相對沉寂期尚未過去之前,美國經濟難回景氣繁榮與長期高增長狀態。
 
  從“中心國-追趕國關係”視角觀察美國經濟困境根源,邏輯上看重未來產業-技術前沿可能發生變革的長期影響。在這方面美國經濟近年的一些動態值得關注。例如,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突破與推廣帶來產量井噴式增長,有關機構預測2015年頁岩氣行業將為美國貢獻1180億美元GDP並創造80萬個新就業崗位。這類前沿產業探索目前仍不足以助推美國經濟走出困境,不過其未來演變前景及影響值得重點關注。因而不應低估美國經濟的調整能力。
 
  美國應對危機綜合舉措折射其戰略思維層面的三種預案。一是積極跳出來,即通過誘致和啟動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在與新興經濟體競爭中用“以快比快”方法保持甚至增強其領先地位。這當然是美國戰略家最為夢寐以求的前景。近年美國在前沿產業領域的一些創新表現,提示不能完全排除這一可能。然而受產業技術革命發生時間的難以操控性或歷史隨機性規律決定,美國能否實現這一預案不僅需要“人為”努力也有賴“天時”眷顧。

  二是被動地熬過去,即通過目前長期與短期、宏觀與產業、常規與超常綜合政策措施應對目前困難,同時利用領先國經驗老到的優勢增加競爭對手“出錯招”的幾率。就新興國經濟追趕壓力而言,隨著後起國人均收入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和利用後發優勢追趕速度下降,追趕派生的衝擊和壓力在長期會漸趨平緩,美國如果仍能維持其相對優勢和全球主導地位,也就意味著在這段格局大調整歷史中終於能夠“熬過去”。
 
  三是苦苦撐下去。中國等主要新興國家如果能成功解決自身發展困難持續追趕,並能在與中心國博弈中避免重大戰略行動“出錯牌”,美國有可能一定程度順應歷史潮流並接受國際格局調整。美國戰略家具有相對霸權零和遊戲思維模式,然而在上述假設情形下,受政治現實主義方針影響,美國也可能不得不接受新興國家崛起的現實,並在分享全球事務治理上做出有限讓步,同時仍千方百計最大程度保留和延續其現有的支配性影響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