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俄結盟但在外交上要為美國留有餘地

http://www.CRNTT.com   2013-03-26 09:16:31  


 
  鄧小平同志曾在1984年5月提到“不結盟”,他說:“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 1985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時說:“我們現在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不傾向於任何一個超級大國。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誰願與我們友好,我們也願意與誰友好,但決不捲入任何集團,不同它們結盟。” 鄧小平的意思是說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尼赫魯的所謂“不結盟”比較,中國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才是真正的“不結盟”。至於鄧小平說“決不捲入任何集團,不同它們結盟”,其意思也並不是說中國“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更沒有中國“永遠不結盟” 的意思,只是說不與當時的“它們”即蘇聯集團或美國集團結盟。鄧小平同志當然明白,結盟與否是中國人民“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因而是不能隨便放棄的。至於是否需要結盟或什麼時候以及在什麼程度上結盟,應視中國自身利益需要而定。

  這樣理解鄧小平同志關於“決不捲入任何集團,不同它們結盟”的表述,是符合歷史邏輯的,不然,就不能解釋20世紀50年代建立在《中蘇友好互助條約》基礎上的中蘇關係、以及1961年簽訂且至今有效的《中朝友好互助條約》及建立其上的中朝關係的合理性。

  歷史經驗表明,在大國博弈中明確承諾自己“永遠不結盟”,無異於戰事未開先自掘墳墓。二戰中,不與美蘇英結盟,中國今天就不可能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新中國建國初不與蘇聯結盟,中國就可能在美蔣合擊中倒下;改革開放之初,如果不與美國結成較緊密的外交關係,在北方蘇聯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中國至今可能還在“備戰備荒”。因此,在美國已揮師來到太平洋並明確宣布“重返東亞”的時候,我們目前不宜作出宋襄公式的“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和“永遠不結盟”承諾。

  二、中俄結盟是為了捍衛雅爾塔和平框架

  結盟權是主權國家天然具有因而是不能輕言放棄的外交權利。至於現在是否到了中俄結盟的時候,我認為至少到了可以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但應當對它的範圍、任務和目標予以限定。

  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確目前遠東和平所依據的法律體系。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和平主要是由美國、蘇聯和中國等戰勝國共同建立的雅爾塔體系確立的,其目的是防止德國和日本的軍國主義複活。蘇聯解體後,雅爾塔體系的歐洲部分已經解體,而在遠東地區仍發揮著防止日本軍國主義複活、維護遠東和平的積極作用。目前已宣稱“重返東亞”的美國已有退出遠東雅爾塔體系的傾向。為了阻止這種傾向的加劇,中俄有必要將以前的“戰略夥伴關係”向更為緊密的戰略盟友關係推進,但其目的不是打倒美國,而是在捍衛雅爾塔法律體系賦予本國——比如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利益的前提下,拉住美國以共同維護二戰後由三國在雅爾塔條約中確立的遠東和平格局。

  20世紀40年代末冷戰開始,與當時日美同盟一樣,中蘇結盟是針對“冷戰”,而冷戰卻不是發生在雅爾塔框架外的行為,只是在雅爾塔法律框架下的戰勝國內部利益的調整,其各方訴求並沒有超出雅爾塔格局。比如說,美國和日本、蘇聯和中國已結成戰略盟友,但美國在北方四島上不排斥蘇聯占領,蘇聯在沖繩問題上不排斥美國占領,而蘇聯和美國均在台灣問題上承認中國主權。因為這些領土歸屬都是由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所確立的一系列原則規定的。在歐洲地區,美蘇的冷戰最初也沒有破壞雅爾塔格局,例如,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美蘇聯手將英法趕出地中海,而在同一時期發生的波匈事件,美國只是與歐洲一起向波匈自由派一方表示聲援,甚至在蘇聯軍隊開入這兩國時也沒有直接的物質乃至軍事支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