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爭辯香港經濟競爭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7-18 08:27:50  


 
  融合還是疏離?

  儘管經濟頽勢引來了諸多爭辯,議員梁繼昌堅持認為,香港的關鍵在於制度軟實力,不應該為了片面追求經濟競爭力的排名,而迷失方向。雖然香港經濟競爭力有被趕超的危機,但是香港仍位列宜居城市之首。由此,議員鄧家彪提出,城市發展不能只看重GDP,居住環境、社會建設都是重要的指標。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系副教授、香港議員陳家洛對林大輝的議案提出了修正案,他認為,制度是競爭力的核心,要鞏固現有制度,尤其是廉潔制度、法治制度及自由制度,保護好核心價值,推進自由法治,以及廉潔、民主的文化和作風。

  面對內地城市的趕超,香港《信報》副社長曾撰文指出,因為體制不同,不宜將香港與內地城市直接比較,香港與內地的差異有時正是香港的“賣點”,用同一套指標衡量誰好誰差並不合理。

  然而,羅勝強教授認為,就經濟方面而言,“香港的獨特性漸漸減少”,要維持香港的競爭力,“我唯一能夠想到的方法就是和廣州、深圳連成一體,形成珠三角共同體”,珠三角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前景,有很廣闊的內部市場。共同體形成後,香港可以貢獻英文水平比較高、管理知識比較多的人才。

  對於內地和香港兩地民眾矛盾加劇的情形,方剛議員有些擔憂。他提出,由於香港的配套不到位,導致內地旅客到港後發生摩擦,但不應據此而限制“自由行”,反而應該提高香港的接待能力。謝偉銓議員也呼籲,兩地居民應多包容,優勢互補,達到共贏。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雷鼎鳴表示,香港與內地已坐在同一艘船上,部分港人不懂利用這些機會,不斷製造紛爭,令社會出現內耗。香港於2008年啟動新界北新市鎮的發展計劃,開始接受公眾咨詢,由於待開發地塊鄰近深圳,去年該計劃被貼上“割地賣港”、“深圳後花園”的標簽,甚至有人要求撤回整個發展計劃。姚思榮議員擔憂,鄰近的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都已開始開發,2016年,港珠澳大橋也要建成,香港在鄰近區域將喪失競爭優勢。

  在立法會辯論上,議員鄧家彪提出,香港應當成為中國的“城市典範”。議員林健鋒以“美國最悲慘的城市”、曾經風光一時的汽車城底特律為例,提出香港應當引以為戒。

  “典範城市”還是“悲慘城市”,一片爭辯聲中,香港到底將走向何方?

  作者:本刊記者 葉竹盛發自香港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3-07-0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