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傳統服務業亟需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3-08-05 09:55:09  


 
  提升效率轉向現代服務業

  這是一個理想化的趨勢,香港目前的營商環境和政治氣氛很難做到,尤其是大商家,會被人質疑剝奪了工人勞工的權利。其實不會,社會發展了,有很多勞工的機會,比如超市,減少了舖租,但發展了物流,增加了送貨工人;快餐店減少了收拾碗筷的工人,可以讓工人督促食客做好餐餘分類的環保前期工作。只是香港現時戾氣過重,政府也沒有積極推進,商家要承受政治及勞資糾紛的壓力,香港一些傳統服務業的勞動密集性質一直改變不了。

  現代服務業的特點是提升生產力,讓人減輕勞動的強度的同時也會讓傳統工人提升找到工作的機會。現代服務效率講的就是集密效應,但在香港往往就被理解為霸權。霸權不應該解釋為密集型的服務方式,而需要看服務質量和效果,回到傳統小作坊,一家一戶小商店的時代不是遏制霸權的最佳方式。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及短淺的目光,是香港難以從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走出的禍根。

  讓人情何以堪的事實是,往日全球第一的貨櫃進出口大港,香港的排名一再被超越。新加坡獨佔鰲頭,上海又緊追其上。深圳港吞吐量上半年又首次超越了香港,看來香港連“老三”也難保了。

  香港競爭力不濟的原因之一就是擺脫勞動密集的轉型困難。目前,全球許多碼頭已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管理,英國已達到40%。荷蘭鹿特丹碼頭七年前已經機械人化,現在是97%,由機械人管理、運作成本低,勞動強度低而提高效率,據悉一個機械人可取代6個工人的生產力。香港的碼頭操作至今還是高勞動強度,機械人化為0,為節約時間,工人吃飯時間都被嚴格掌控。

  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大港經歷了三次轉型:“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階段”,新加坡“港─城”經濟也經歷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三個階段。新加坡政府及時回應了轉型需求,不但規避了西方“港─城”空間衝突和產業轉型所造成的“港─城”分離,還積極嵌入創新因素,實現了新興資訊技術和自主研發主導下的“港─城”深層次的相依發展,同時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再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的產業演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