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檸:中日將來開戰的概率極小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10:55:23  


 
建立“危機管控機制”談何容易

  劉蘇裡:大部分人至少在意見上跟你們是相左的。有成語叫“人心向背”,人群中一大部分人都在這麼想,事情也許就可能發生。我擔心是不是那堆“柴禾”已經放好了,甚至“火柴”是否也準備好了?諸多的因素都可能會導致禍端。現在在釣魚島附近有半軍事性的巡邏,誰又能保證中日兩邊某一個飛行員或者是漁政和海政的人員沒有打盹的時候,“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導致局部戰爭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劉檸:在前日論壇上,大家共同痛感於面對目前這樣危險的形勢,中日雙方共同缺失的重要方面是“危機管控機制”,如何建構這樣的“危機共管機制”,包括對輿論的管制等,但是這些談何容易。

  劉蘇裡:不容易是一回事,但有意識卻是另外一回事。2012年5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會見日本民間代表團時曾強調過“危機管控”問題。但現在看來,似乎中日兩國又都不那麼在意這件事,或者說兩國主政者都不太在意“危機管控”這樣的措施,包括途徑方法。

  劉檸: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對日本媒體輿論有比較廣泛的掃描。日本的主流媒體對於危機共管機制的缺失是非常焦慮的,一直在呼籲重視這個問題。日本批評中國的聲音很多,但也有理性的聲音。而中國主流媒體正面討論“危機管控”“危機共管機制”是非常稀薄的,從第三者的視角來透視中國輿論平台的反應,會讓人有一種不祥的感覺。直白來說,幾乎是“准戰爭動員”狀態,對日本不僅僅是置疑,“拍磚”很多很多。

  2013年底,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事件又引發了新一輪中日雙方情緒化的對峙,中國駐多國家的大使捲入,中日兩國的外交官之間更是上演“伏地魔之爭”。外交官應該是最理性的,哪怕是在“擦槍走火”的空氣已經空前濃厚的情況下,只要和平談判的希望沒有最終消失,外交官都應該是冷靜的。

中日和解何去何從?

  劉蘇裡:回到今天的主題,所謂和解是可能的嗎?也是我們最早談的問題,中日間的怨懟,歷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近代以來的原因,所謂GDP在世界位置上的轉換也好。在這樣的環境下,中日關係和解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對歡喜冤家能平靜下來嗎?

  劉檸:坦白來說,這也是我本人思考的終極問題。肯定不是很容易能端出答案的,這取決於太多的因素。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先不急著“是”或“否”的回答。我更喜歡觀察雙方到底有多大和解的意願和姿態,或者說這些姿態背後雙方主流社會包括政治家有多大的誠意。

  我和我的日本學者及作家朋友也經常溝通這方面的問題,中日雙方比較悲劇的一點在於中日兩國確實有很相似的一面,我認為最大的一點同構是雙方都有一些“壞”政客,拼命地把事態朝更壞的方向來推動,這是非常糟糕的問題。

  細加觀察,對於“中日必有一戰”的說法,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分貝沒有像中國這麼高,日本人也很少談釣魚島,但是日本的民族主義某種程度上是純粹的,這是很可怕的。中國民族主義是一種寓意混雜的狀態,它有各種各樣的構成,表面上好像都是談釣魚島如何如何,日本需要道歉等。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民族主義矛頭有可能是這個時期集中在日本,換一個不同的時期有可能會調轉矛頭。

  我覺得中日和平的希望不僅是沒有喪失,而且和平希望是大大的。如何避免最極端的戰爭狀況,這是目前最緊迫的課題。在此基礎之上雙方再談和解,雙方的訴求和目標是什麼,和解的路線圖是什麼等等。主流社會的戰略家們,基於必有一戰的前提下進行沙盤推演,我認為為時過早。中日關係遠遠沒有到這個份兒上。

  具體到和解的目標,就目前的狀況以及中日兩國國民的民族性來看,徹底的像歐盟,德、法、意的和解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即使是低於歐盟的版本,退而求其次,至少是使雙方情緒化的對峙受到一定的理性的控制,輿論多一些建設性,而不要動不動就上演“伏地魔之爭”,這是可期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