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錢遜談儒:人與禽獸根本區別在兩字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11:22:06  


 
  我們到現在我們還講國學講傳統文化,要讀孔子的書,讀《論語》等等。他這個精神,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的,在歷史幾千年發展裡一直存在著,還會一直的傳下去,這是中國人所理解的一種不朽,中國人所理解的人生的價值,這是講“群”這一點,把個人完全放入群體中間去溶化在裡面。這裡有沒有個人價值?有個人價值。

  再一個呢,從現實的生活中、實踐中,這樣一個價值觀也有它的體現,那我想主要講“忠恕之道”,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恕”,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身上去。這體現了一個什麼?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對自己的一種約束。我做一件事情我說一句話,我都要想想,我這個會不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給別人會不會帶來傷害。如果我這個事情會傷害到別人,人家是不願意接受的,我不要加到人那麼多。怎麼知道人家願意不願意呢,你就從自己心裡想就行,自己所不願意的,大概應該說別人也不願意接受。這裡面也包含了一種平等的觀念,就是把自己和別人放到同樣的地位,都同樣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可以相通的,以這樣一種平等的想法、思路去理解別人,來約束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要求人更積極一些。不僅是不要去妨礙別人,不要給別人帶來不愉快,不要傷害別人,而且你自己,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能夠站穩腳跟立足社會,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能夠辦事很順利很通達,那麼也要想到我有這種希望,他也可能有這樣一種希望,其他人也都有這種想法。要盡可能的、盡力去幫助別人,其實道理是一個道理。就是說你時刻的想到,時刻想到別人,不是只求自己如何如何,我自己怎麼高興怎麼來,我希望做的怎麼樣怎麼樣,而同時也想到人家別人是怎麼想的,人家有什麼追求或者有什麼困難,那麼你能夠第一,不要妨礙別人,第二,能幫的幫一把。其實這就是一個,你怎麼處理個人和群體關係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就體現了你把個人你要放到群體中間,把自己看成和別人是一樣的人,而不是像有些西方學說講的那個,所有人都是你的敵人,競爭的觀念嘛。現在這種觀念實際上對我們社會也是有影響的,包括甚至於對小孩子都有影響。把人家都當成自己競爭的對手當成敵人來看,凡事都喜歡講權謀,就不講講真心的你怎麼去隨時隨地想想別人,從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別人,沒有這個,而只是從自己的利害去看別人。就是說這個群,群己統一在我們日常處理人際關係裡的一個基本原則我想就是忠恕之道。

  當然這裡邊的要求也可以有不同的層次的,《論語》裡面有一段話,子路問孔子說,怎麼就能夠是一個君子。孔子說第一句話“修己以敬”你要很認真的修養,提高自己精神的品格,這是體現了你要把精神生命放在第一位。那麼子路不滿足,說這樣就夠了太簡單了,孔子“修己以安人”,不僅是你自己要好,而且你要安人,要讓別人也能夠好,這就體現了對群體的關係。子路還不滿足又問一句,說你這樣就夠了嗎,那麼孔子又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這個安百姓跟安人就不一樣了,安人我們一般就說我們和周圍人相處你都要注意到這一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百姓是你認識的不認識的,遠在千里之外的整個的,當時來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有的人你都要放在心上。讓所有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現在來講安百姓的話,甚至說全人類都要放在你心上,這是一種,這叫極高極高的要求,在孔子來講,當時就是個聖人的境界,對一般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要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最高的要求那你就“修己以安百姓”。這一點其實在我們傳統裡邊,一個是說儒家講到聖人這樣子,另外你想想,我們常常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就體現這個,他能不能做到,這當然要聖人才能做到。但是他心裡來講,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來講,他隨時隨地他心裡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止是自己周圍的人,而是講的整個的天下,所以“以天下為己任”,對吧?這是講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