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與亞細安關係的政治變數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10:45:18  


 
經濟合作與政治博弈並存

  整個南中國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但是圍繞這一富饒的海域,中國與亞細安相關國家存在著主權爭議。中國一直執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隨著中國與亞細安國家關係的進一步改善,中國早已與有關國家簽訂了《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提出“用非武力手段,維持現狀,促進共同開發合作”解決南沙領土糾紛。但目前的狀況卻並非如此。

  在過去的一年中,由於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和“重返東南亞”,從南中國海至東海,中國的海疆出現了一系列突發事件與安全危機。人們發現,亞細安國家似乎出現向美國一邊倒的趨勢。然而,如果拿南中國海與東海局勢的發展對比,顯然東南亞國家在對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平衡方面,要比日本謹慎得多。究其原因,乃中國-亞細安自貿區的經濟效應在起重要作用。

  與老亞細安國家不同,中國與新亞細安國家在半島的合作更加氣勢磅礴,但也坎坷不平,主要表現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簡稱GMS)上。
  
  GMS於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涉及流域內的6個國家——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繫,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湄公河流域各國的爭端,隨著開發深度而逐漸增多。中國的發展理念是資源開發;然而,湄公河流域被中南半島國家視為振興本國經濟的飛地(administrative enclave),航行、發電、調峰、漁業多功能開發並舉,功能之間互相克制,20年演化下來,上下游的矛盾衝突已到了臨界點。

  衝突表現在水電利益博弈、漁業保護和河運問題。為解決中南半島電力問題,1992年,中、越、柬、緬、泰和老撾等瀾滄江-湄公河沿岸6國,啟動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推出“湄公河幹流水電站”規劃,中國修建8座水電站,老撾、泰國、柬埔寨建設15座水電站,試圖在6國之間建立統一的電力市場。然而,水電大壩改變水流規律,水中沉積物及營養物減少,魚群的數量與種類大受影響。為解決瀾滄江-湄公河通航問題,2000年4月,中國、老撾、緬甸、泰國簽訂了從中國思茅港到老撾琅勃拉邦商船自由通航的協議,次年4國商船正式通航。然而,航道改善工程的炸礁工程,破壞了魚類繁殖的場所。這是河運和漁業的矛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