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亞洲安全困境及其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0-12-28 09:29:47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中國在亞洲的安全困境不僅僅是美國的選擇問題,也是中國自身選擇的結果。美國現在已經不能隨心所欲地主導世界。盡管美國的選擇會深刻影響中國,但必須明確的是,中國自己的選擇也同樣重要,中國的選擇不僅決定自己的未來,也會對國際政治的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的文章“中國的亞洲安全困境及其選擇”,內容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對內改革還是對外開放,中國都把政策的重中之重放到了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國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戰略(無論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還是軍事意義上的)處於次要低位。在改革早期,中國強調軍事現代化要為經濟發展服務,外交也要為經濟服務。這些年來,盡管隨著經濟崛起,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在加快,但經濟現代化仍然是主題。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再次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原則來看,這個主題還會繼續。

  盡管中國的這種政策選擇主要是關於中國的內部發展,但對國際關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是有效地遏制了國際政治中稱之為“安全困境”的問題浮上台面。這裡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中國的開放政策既有利於自身,也有利於西方國家。中國實行“請進來”和“接軌”政策,不僅主動向西方打開自己的市場,而且願意改革自己的制度和國際體系接軌。這種通過和世界融合的政策,促使中國的高速發展。如果沒有這種融合,很難想象中國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同時,這些做法也讓西方感到放心。反映到國際政治面,在“請進來”和“接軌”這兩個階段,中國和西方沒有發生具有根本性的衝突。從本質上說,經濟上的互動較之戰略和軍事上的互動,更能表現出雙贏局面。

  第二,從鄧小平到當代,和平發展是中國國際政治的主體意識形態,並且明確表現在政策主題中。在鄧小平的時代,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中國不僅認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政治的主題,而且也把此看成是中國的發展機遇。這個主題到現在並沒有變化。1990年代末以來中國提出“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近年來又提出“和諧世界”。盡管提法上有些細微的變化,但主題是一樣的。需要指出的是,和平的主體意識形態和政策主題,不僅僅是說給國際社會聽的,而且也是中國本身努力的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