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媒體為何“炮轟”蘋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11:13:10  


 
  這次蘋果公司的海外供應商苛待勞工的報道,有許多悲慘細節。這一切導致美國出現抵制蘋果的呼聲。原因就是,對有高道德要求的消費者,惟一出路似乎就是抵制終端產品了。可是,產品也是全球化的,長期、全面的抵制很難做到,改變消費需求也一樣難以做到,蘋果消費者遍布全球,僅追求一個“酷”字,就足以迷倒一船人。

  美國媒體很早就注意到,蘋果消費者對價廉物美、不斷翻出新花樣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要求直接導致工人部分的惡劣勞動條件。《洛杉磯時報》甚至認為,“蘋果沒有錯,供應商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消費者自己。說到底,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話沒錯,可消費主義盛行,源於“人”之難以克制的本性弱點,也越演越烈。即使真要抵制,最近成為焦點的蘋果供應商,它的客戶遠不止是蘋果。惠普、戴爾等等著名電子產品公司,都在它的客戶名單上。更何況還不止是電子產品,正如《時代周刊》所說,全球化之下,“這不是蘋果的獨有問題,幾乎我們使用的所有產品,都有類似問題。”

  似乎知道誰的錯就可以糾錯,可是,美國報刊們一圈繞下來,又轉暈了。勞工權益的問題還是沒解決。

  ■ 產地勞工權益如何保護

  後發國家遇到的所有問題,工業革命後的先發國家都遇到過,它們走過無數勞資衝突的彎路,給後發國家提供了現成的法治解決的經驗。

  全球化以後,這是一個不平衡世界的棘手問題。

  從蘋果公司近年來的努力,直至最近加入FLA,庫克的辯解所言不虛。同時,蘋果公司的價值觀,也會在企業利益和競爭壓力面前,有屈從退讓,這也是現實。因為激烈競爭也是全球性的。

  例如,針對一些國家收賄普遍、甚至不行賄就得不到項目的現實,德國就以雙重立法應對:法律准許企業家在德國之外行賄不算犯罪。這使得堅守底線國家的企業家在這些地區的競爭受到打擊。美國法律守住了這條“不得行賄”的底線,其企業家海外競爭力被削弱,也是不爭的事實。蘋果這樣的企業面臨巨大競爭壓力,既然無制度性約束,價值觀發生暫時和局部退讓,是一個必然。

  相信庫克也知道,蘋果公司的努力,其效果和問題相比,至今還收效甚微,原因就是雙方都沒有法律約束力。這些供應商是獨立企業,其工廠都不是蘋果公司擁有。蘋果公司和供應商的關係,比消費者和超市的關係還要遠。超市和我們還在同一個國家的法律下,蘋果公司的獨立供應商在外國法律之下。

  這就像我們在網上購買外國廠家商品,對方是否虐待員工,我們自己沒有法律責任,也無權追究對方法律責任。美國法律不能因海外企業的勞工權益受損,而懲罰美國購買者。從法律上來說,蘋果公司只是下訂單的購買者。所以,以監督改善海外產業鏈為目標的FLA只是非盈利組織,最終它公布的結果,也是良心約束,而不是制度約束。

  在當下,你要求蘋果公司說,只要達不到國際標準的廠家,你就不能下訂單購買,等於讓它立即在競爭中出局。在道德上,也等同於要求消費者全面抵制道德不達標產品,要求他們花費數倍甚至數十倍,購買“無道德疑問”產品,這是脫離現實的要求。更何況,全面抵制的結果,更大的可能,是導致產地失去引進外資和新技術的開放機會、導致工人失去工作,落入更糟糕狀況。蘋果這樣的終端能做的,只是關注和逐步促進改善。

  那麼,產地勞工權益如何保護?作為後發國家,解決其實很簡單。因為後發國家遇到的所有問題,工業革命後的先發國家都遇到過,它們走過無數勞資衝突的彎路,給後發國家提供了現成的法治解決的經驗,提供了現成的勞工法、獨立仲裁機構樣板和執法方式。假如後發國家確實認真採用、嘗試了這些經驗,然後說是不管用,這個時候,上述問題才正式成立,成為真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