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求解“不平衡”的關鍵議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12:17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2012是“起承轉合”的關鍵年份,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改革挑戰也愈加清晰多維度的經濟結構“失衡”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軟肋。

  財經國家周刊發表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文章表示,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再度騰飛毫無疑問歸功於改革。到2011年年底,中國經濟總量已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位,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優秀表現也讓世界側目。10年間中國歷經了加入WTO人民幣兩度匯改國企和金融體制改革等,這些改革舉措互相貫穿,互為支撐,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體制保障。

  具體來看,加入 WTO的關鍵舉措使中國更迅速地融入世界,為國內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渠道,由此形成的大規模貿易順差,也促發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與其同步,國有銀行用產權多元化來大規模清理壞賬充實資本金後,對國民經濟形成了強有力的信貸支持,此後其進入股市融資,大幅推升了中國股市的規模,並成為股市發展的穩定器。

  文章指出,過去10年的改革取得了關鍵性成果,同時也難以避免地產生新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包括:投資與消費之間的不平衡分配體制的失衡以及地區之間綜合發展的不平衡現象。解決這些不平衡,需要進一步推動著力系統性改革。

  以投資與消費之間的不平衡為例,在過去的10年內,投資占GDP的比重已從21世紀初的40%左右上升至今年接近50%的水平,而消費占GDP的比重則下滑至40%以下,而10年前,這一比重則大約為45%。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過高的投資率因為諸多瓶頸已不可持續,並可能成為銀行系統新一輪呆壞帳源頭。

  不可否認,儘管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在過去的10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金融機構的財務與運營實力也得到了迅速增強,而政府—金融機構—國有企業之間融資鐵三角關係的存在,事實上也會造成金融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其負面效應不容忽視。

  國有企業優勢的加重,造成了銀行資源向其集中。利率的管制也造成實際利率過低,某種程度上引發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投資增大。在這樣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中,中小企業多少出現了“被邊緣化”的狀態。與此同時,輕重工業之間的失衡風險也愈加明顯,並造成對於資源的過度依賴。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