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專論:台灣流失認同 如何回歸中國主體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0:43:03  


 
    “大陸印象”、“中國意識”及其制度根源

  理論上講,在建設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有四個重大使命必然要一一完成,即政治統一、政治整合、國家認同和現代國家,③這既是國家建設的過程,也是國族建設的過程,即傳統民族或文化民族要在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國族化過程。這一國家建設理論引用到中國,可知,中國的民族國家建設其實仍未最後完成,因為這四個重大使命的完成尚需時日。中華民族是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國族,它的生長繁榮與國家建設的過程是一致的,但是兩岸關係的複雜變遷使得這一國族建設和現代民族國家建設都面臨重大考驗,兩岸長期分治和政治制度差異甚殊,兩岸國族化建設的過程是分離的,對民族國家的認知也是分離的,這是兩岸間許多認知困惑的根源。

  當然,如果僅從資料上考察,我們有理由樂觀,畢竟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已結下豐碩的果實,經濟文化紐帶的拉力似乎很強勁,兩岸經貿的依存度日益上升。根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不包括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83133件,實際投資金額高達520.2億美元,從1987年到2010年,台灣同胞來大陸累計超過6100萬人次。④如此規模的交流帶來了兩岸民間生活的巨大改變,尤其改變了大陸與台灣對彼此的印象,這個過程的變化應該說是積極的,因為民間社會的巨大鴻溝已漸漸變小。正是在這一民間交流過程中,台灣民眾積累了他們對大陸的基本認知,形成了所謂的“大陸印象”。

  這種“大陸印象”源自經濟社會生活的密切,涵蓋兩岸交流的方方面面,當然更包括政治面。總結起來,筆者認為台灣民間的“大陸印象”至少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政治制度認知方面是疏離、陌生和對立的。國民黨當年的“反共仇共教育”和民進黨後來的“台獨”操弄,使得台灣民眾對大陸政治體制和大陸政府始終心存疑慮,少有正面評價。當他們有機會瞭解大陸政治生活時,並不願意考慮兩岸各自政治發展道路的不同,仍然堅持以固有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大陸的政治制度。對於被大陸民眾普遍視為台灣亂象的選舉政治,台灣民眾視為常態並倍感自豪,更有部分民眾不僅認為兩岸之間存在制度的競爭,而且認為大陸在民主選舉方面落後於台灣,甚至將大陸政治改革與民主發展(意指西方式憲政民主)視為兩岸未來統一的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