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專論:台灣流失認同 如何回歸中國主體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0:43:03  


 
  第二,基本國情的認知方面是心態複雜且有不平衡感。他們一方面感受到大陸市場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強烈的不對稱感,這種不對稱感主要來自對兩岸在經濟總體實力、軍事發展水準、國際地位與影響等方面的比較,而產生的某些應激性的、自我保護性的政治訴求,比如民眾普遍支持馬英九在與大陸交流與談判中爭取對等地位。

  第三,在微觀社會生活方面基本是熟悉、理解和認同的。兩岸之間的“民間好感”在復甦,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原來的陌生、對立之感已逐漸消失,彼此更為瞭解、熟悉,由於共同文化的連結而更為親近更為包容。一般來說,兩岸在求學、經商、投資、置產或婚姻方面並無太大認知障礙,相互間有了個人利益的連接。而據調查,對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政策,大部分民眾也是樂觀其成,高達68.7%的民眾認為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⑤

  這種“大陸印象”是形成台灣民間“中國意識”的事實基礎。但是,台灣民眾建立在上述“大陸印象”基礎上的卻是一種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分離的變異的“中國意識”,並不是兩岸一致共構的國族意識。對於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來說,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一致時,應該會形成一種華夏族體意識即“中國意識”,這是一種主體自我認知的結果,是一種統一的國族認知,具有政治與文化兩個層面的認同力,既不同於僅僅建立在共同民族文化基礎上的認同,更完全不同於一般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或意識。

  歷史與現實的複雜性使得台灣民間“中國意識”表現出如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1)必須承認,台灣民眾的“中國意識”里始終包含有一種深刻的“中國情結”。這是傳統的中華民族情感與政治權力實踐緊密相關的文化系統作用的結果。⑥雖然近來一些台灣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比例在下降,但仔細研究各種民調的題目便發現,當提問為是否中國人或台灣人時,與提問為是否中華民族一員時,結果很不相同,大部分人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時指的是“中華民國一員”,但他們並不否認自己為中華民族一員。因此,台灣民眾心向大陸的民族認同紐帶仍然存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