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英國如何進行醫療衛生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7-02 10:45:30  


 
  新工黨時期公民治理的困境

  1997年新工黨成為執政黨後,進一步加大了對於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改革力度。新工黨認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保守黨時期依賴於“命令和控制”以及“有重大缺陷的市場機制”模式。新工黨首先廢除了保守黨創立的“內部市場”機制,批判這種機制不能真正推動以公民權利為中心的公共衛生服務。布萊爾主義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布萊爾大力強調下放權力到地方政府和基層公務員,強調私有部門、志願者部門以及第三方機構的重要性,強調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的合作,公民權利與責任的對等性;另一方面,布萊爾卻不斷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運用目標與審計等手段控制地方政府、基層公務員、私有部門、志願者部門以及第三方機構。

  新工黨的這種兩面性特征同樣也適用於公共衛生醫療改革。1997年後的英國政府在很多政府文件中強調公民參與政策過程的必要性,以及把公民放到公共服務首要位置的重要性。認為只有下放更多的權力到一線公共政策執行人員身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新工黨政府成立了新的“半自治性質的政府機構”來加強對衛生服務機構的監管。例如,設立健康改善委員會和衛生臨床機構。

  1999年,英國政府頒布“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計劃”,宣布不僅要加大對國家公共衛生服務的資金投入,更要對衛生系統內部進行改革。由中央政府對醫療機構進行打分和評估,達到“三星”以上的醫院可以獲得更多的自治權作為獎勵。工黨把這種改革稱作“贏得的自治權”。“基礎信托醫院”(FoundationTrust)的建立是這種“贏得自治權”改革的結果。國家給予“基礎信托醫院”的管理者以更大的自治權,使之探索適合本地的治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創新包括讓本地公民更好地參與到醫院的治理結構中來,如公民咨詢、公民參與等,患者論壇機制則是這種創新的具體體現。“基礎信托醫院”的成立代表了工黨政府權力下放的一種努力,把權力歸還給社區和公民。

  此外,如上所述,1997年英國工黨政府上台後,立即廢除了“內部市場”機制,認為這種機制既無效率,也不公平。然而,2001年後,新工黨政府又變相重新恢復內部市場機制。繼續利用私營機構、第三方機構和志願性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意在解決“患者就醫等待時間過長”的難題,另一層意思則是繼續加強公民在公共醫療服務中的選擇多樣性。

  最後,隨著信息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展,網絡的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與醫生、患者與醫院”的關係,使患者能夠從更廣的渠道收集信息。通過互聯網的普及,患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疾病情況,以及哪家醫院更擅長於治療此種疾病,並避免醫生用過於專業的術語來主導與患者的關係等。

  然而,新工黨政府對於公共衛生服務的改革是矛盾的:一方面,下放權力給公民和醫院;另一方面,卻通過不同的方式增強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例如,財政部1997年推出的“公共服務協議”提供了一整套以績效和目標為導向的監管系統,其中包括對國家公共衛生機構的管制。另外,中央政府會以政策的方式經常干預初級醫療信托等醫療機構所做出的決定,特別是資金問題上的決定。但是,在新工黨的治理模式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更多以“公民治理”為導向的公共衛生服務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