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孫滌:2035年印度將成第一人口大國

http://www.CRNTT.com   2012-07-31 13:12:16  


 
  國際間的生產和資金的互動,到頭來是順著人力的聚集和技能的起伏來流轉的,假如國家能把它的民眾組織起來,有效投入到經濟活動去的話。重要的是先把人口變成人手,做的超出吃的;理想的是能繼續把人手提升成人腦,到了相當一群人腦在相互激勵的境界,生產力就能源源創生出來。其結果就是大國的興盛,也是我們要關注的第三個問題。讓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老有所養。

  人類社會的合作,在社群和國際之前,先是代際的合作。無一例外,每個人都是由口到手(最好到腦),必再返回到口。老而無所依,因此很嚴峻。從上面的數據推算,中國在2050年,支持率將只剩下2.2,低於日本目前的水平(2.6),甚至比2050年的OECD國家的平均還低。

  前文已經說到,老齡化社會乃拜醫藥科技突破和文明進展之賜,人活得更長更健康了,流出生命池的速度大為遲緩。二十世紀裡人的平均壽命顯著延長,從大約45歲上升到世紀末的64歲。發達經濟的國民的壽命平均延長了40%,中國人則增加了一倍還多。舉例來說,英國的一個60歲的婦女,在1956年可望活到80歲,在2010年可望活到的年齡是92。如此,老齡人口需要頤養的年份提高得更多,所有的養老健保體系在建立當初,都未能充分估算到這個進步。比如說,美國在1960年代推出社會退休和醫保計劃時,平均1個退休人員有近19個工作者,到2035年將只剩下1.9人,而其間參與計劃的人,平均壽命增加長了7歲。僅此一個變化,社會福利項目就入不敷出了。

  使老齡化問題並發而作的另一個趨勢也是醫藥保健成就的結果。世界婦女TFR的一路陡降,是和嬰孩(五歲前)的夭折率是緊相伴隨的。五十年來每千名嬰孩的夭折率從191減低至78個的同時,世界的TFR也從4.97降為2.69。婦女少生娃娃是理性的選擇,因為她們不再需要多生,來補償很高的嬰孩夭折。中國在1970年代晚期開始強有力推展的一胎化措施,對這個進展規律及其影響力度的測算是不充分的,結果造成的急停刹車,負面後果正在顯露出來。

  我們且不談三十年來的低生育導致目前勞動力供應漸趨緊張。工人薪資一年增加超過15% 不少見(5年翻番、8年兩番),要知道這是在全球失業普遍,國內增長明顯放緩下發生的。勞動力短缺的一個旁證,是簡單勞力如城裡幫助家務的鐘點工,近年來報酬攀升幅度也夠驚人的。這裡也不談物價上揚,老齡人口的養老積蓄是否足夠達到目的。限於篇幅,我們只談少齡人口和老齡人口目前比例失調,對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和人倫關係會產生怎樣的衝擊。中國的少齡人口和老齡人口比例(C/A)1975年在6左右,到2035年要降為0.5, 也就是一個孩子對兩個退養者。不用知道統計數據的長程變化,看看周圍及自己(三代)家庭4-2-1的倒立結構,你其實就能明白,倒立的金字塔注定是站不穩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孝為本”,來擴大代際的合作,並確立家庭為安身立命的基礎,這和其他諸如基督教文明的差別相當遠。“孝”講得濫了,頗有陳腐的味道,但在實際上,孝類似於一種社會契約,強調幼者對長者的責任履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然的,沒有律令一樣暢行,而子女對父母則差得遠。孝作為帶強制性的道義約束,是對人類的愛偏於下傾的補充。它漢文明的一個主要特色,拓展了代際之間誠信,成為互助的強有力紐帶。不過以往的歷史上,孝的履行很少受到過切實的考驗。別說“子欲養而親不在”,親在的時間原本就很短。直到1950年,中國人的平均生命期望還只在35-40歲之間,活過60歲的相當少。凡有病傷,過不了一年半載就掛了。所以子女即使有心盡孝,壓力也不會太大。然而,這一切已全然改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