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重返亞洲”與亞洲秩序的巨變

http://www.CRNTT.com   2012-09-18 09:45:40  


 
  有西方學者早就注意到,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儘管迅速崛起,但亞洲則維持了和平。這似乎已經在打破國際政治中的“大國政治悲劇”,即新崛起的國家必然挑戰現存大國,改變現存秩序。的確,很難想象如果中國的崛起走的是當年德國、日本和蘇聯的道路,亞洲還能維持和平的局面。亞洲和平更多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的理性選擇和互相調適的結果。中國的大戰略選擇是重經貿、輕軍事。

  其實美國本身在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互相調適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美國和亞洲國家關係的高度制度化,亞洲國家在考慮發展和中國的關係時,必須考慮到和美國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在和中國發展密切的經貿關係的同時,繼續發展和深化和美國的戰略關係。在經濟方面,亞洲各經濟體尤其是日本和“四小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本來就高度依賴美國和西方市場。但隨著美國市場的萎縮和中國市場的擴張,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這方面和中國政府的政策有些關聯,但不是主要的。和美國相比較,唯一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國有企業來推進和亞洲國家的經貿關係。不過,這個不是重要的因素,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困難重重,在一些方面對中國外交反而是負面的。美國強大的私營部門並不面臨這樣的問題。

  即使是中國本身,在發展和亞洲國家的關係時也考慮到了美國的因素。中國深知美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深厚關係,因此並不和美國爭搶所謂的“領導權”,一直主張東盟國家的領導地位。中國也並不因為亞洲一些國家和美國的高度戰略關係,而拒絕和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就是說,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貿關係是無條件的。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身的外交行為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很多領域,從傳統恪守單邊主義轉向發展多邊主義。經濟領域,中國已經完全接受了多邊主義。即使在敏感的戰略領域,中國儘管顯得保守,但並不拒絕多邊主義,明顯表現在南中國海共同行為準則的進展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從來沒有制定自己版本的“門羅宣言”,就是說要把美國力量擠出亞洲。恰恰相反,中國一直在調整自己,容納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在政策話語方面,中國從早期的“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到近來的“新型大國關係”都是為了容納美國。在安全戰略層面,中國也有相當的努力。例如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近年來已經把“海上航道安全”和對島礁的“主權爭議”區分開來,承認美國等國家在“海上航道安全”方面的利益。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美國在亞洲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不是現實的,而是“認知”上的。也就是說,美國主要是恐懼於中國最終會把其擠出亞洲,從而使得中國實現其自己版本的“門羅宣言”。美國的這種“認知”是如何形成的?這需要深入的研究。很多因素都在發生作用,這裡既包括國際關係文獻中所說的結構性無政府主義所造成的“安全困境”,也包括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互相信任的缺失等其它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