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什麼替代人口紅利支撐經濟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3-03-01 08:15:59  


  中評社北京3月1日訊/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中國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人數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這是在多年增長後的首次下降。同時,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增加了891萬人,提高了0.59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比上年末增加了427萬人,提高了0.27個百分點。法治周末發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教授文章表示,這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重要信號。面對這種轉變,我們必須很好地思考和應對的一個問題是:在人口紅利逐漸減少的階段,如何找到新的更多的經濟增長源泉?

  文章稱,支撐過去3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很多,其中人口紅利的獲得是重要的一個。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需要撫養的少兒和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較小,從而使整個國家的經濟呈現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現在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扶養比上升將是一種必然。這會減少高儲蓄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勞動力的價格,從而使依靠高儲蓄、高投資而實現的高增長失去了基礎。我們要承認和接受這種現實,並找到某種替代的增長源泉。這其中,人力資本紅利的培育和獲取,被認為是破解人口紅利減少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人們通過教育、培訓、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使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這些知識、技能和能力能給投資者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回報,因而是一種特定的資本。人力資本能提高生產力,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各國的實踐表明,教育等人力資本能解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要增加人力資本的供給,優化人力資本的配置,激發人力資本的潛能,盡可能多地獲取人力資本紅利,以彌補人口紅利減少所帶來的損失。

  人力資本供給的增加,要求改善我們的教育和培訓。最近十多年,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2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數達到了59萬,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和全國普通高中分別招生689萬、761萬和845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26%,基本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到2010年,中國大專以上學歷者占人口總數的比例才8.93%,離人才強國還有很大距離。因此,我們要繼續擴大教育的規模,對已經走向市場的勞動力加強培訓,同時,改革教育培訓體制,提高人力資本生產的質量,使勞動者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創造性和企業家精神。

  人力資本配置的優化,要求改善我們的市場結構。人力資本是比物質資本更寶貴的資源,需要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否則,將是一種浪費。人力資本是創新的源泉,但這要以市場競爭為前提,市場必須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一定難度,這是一個問題,需要想辦法下大力氣解決。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基礎。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畢業生喜歡進黨政機關工作,因此,報考公務員的人數不斷攀高。從創新的角度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勞動力市場宏觀上可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創新力較高的部門,一個是創新力較低的部門。相對來說,公共部門的創新要求是比較低的,因此,太多優秀的畢業生擠進公務員系統,不利於整個國家的創新。我們要採取措施,使人力資本含量比較高的大學畢業生願意去中小企業工作,或自己創業,使人力資本的配置更有利於創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