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儒法分歧與當代中國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13:45:57  


 
  郭宇寬:謝謝,這幾個問題都非常好。我現在稍微歸納地講一下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地方,可能不能一一仔細回答了。

  一個是齊桓公的例子。很重要,因為講到了我們現在怎麼更具體地看現實生活中的儒法分歧,說齊桓公,背後其實是管仲,管仲是行政大師,治理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說他是儒家,儒家的人不喜歡他,法家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跟法家也不一樣,有很多原則性的區別。但是孔子評價說,不要罵管仲,他不容易,“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看問題要看大的方面,有一些方面管仲的做法,在正統儒家看來是很肮臟的,不能做的。

  招商引資最早其實是管仲發明的。齊國這個地方,怎麼招商引資?就得繁榮娛樂事業,最早就是辦妓院,搞些桑拿,卡拉OK什麼的,“以娛游士”,所以齊國的商業非常發達,這一套在儒家看來太肮臟了。但在一些大問題上,比如說尊奉周王室,不去侵略其它國家,管仲和齊桓公做得非常好,所以齊桓公的時代,是最安定的一段時期。這個用今天的眼光看,非常好理解,比如評價美國,美國標榜自由民主,但對印第安人也做了壞事,第二次打伊拉克也受非議啊,有什麼資格講自由民主?但用孔子的解釋,美帝國主義九合諸侯,要沒有美國的話,今天就得學習德語了。美國不容易啊,美國對世界秩序的貢獻還是主流啊。同樣對於今天的很多領導人,比如說鄧小平,很多人說鄧小平做事專斷,不民主,也犯過錯誤,但是沒有鄧小平今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要不是他撥亂反正、南巡講話,沒准中國還在搞文化大革命呢?這跟春秋時代,孔子跟他的學生說應該怎麼看待管仲其實是一個道理。

  儒家在很大程度上,至少在起源的時候不像法家一開始目標就非常實用,孔子、孟子有點迂腐有點像純知識分子,這樣的人注定是理想主義者,把孔子稱作喪家犬是對他最大的讚揚,這才是真正的孔子精神。在今天,對領導不拍馬屁、不行賄受賄,不整天表忠心,能當官嗎?不可能。孔子活在今天也當不了領導幹部啊,但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難道就是看他有沒有當官?商鞅當了官,當了總理。但孔子更讓我親近,兩千多年前,文化的啟蒙者就這樣讓人感動,這很不容易。什麼人是最惡心的?在我看來,知識分子成為看門狗是最下流的,孔子因為堅持他的很多原則,後來顛沛流離,而他的學生一直都尊敬他。

  今天有的人適合去當官,像管仲,管仲的性格跟孔子絕對不一樣,但是這社會有管仲這樣的人挺好的,也需要有孔子這樣的人,但要小心商鞅這樣的人奪了權。在今天也是這樣。我一直覺得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見得好人都要當官,有君子在野,才更好一些。 

  另外一個問題,孔子講得多麼道義,有人道主義,關懷人,為什麼後來被專制所利用了?這個涉及到儒家思想後來的分歧,因為建立了大一統國家以後,這時候任何思想都必須跟權力合作。和權力合作的軌跡,在儒家思想上非常清晰,儒家思想分成兩條,因為孔子的思想是有“仁”和“禮”,兩條都是他的思想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忠”和“恕”,“忠”是下對上的,對領導幹部要忠,“恕”是領導幹部對下面的人要寬容,“仁”和“禮”也是這樣,“仁”是人和人之間相互發自內心的。子路這個人性格非常直率,在一次政變中死了,別人告訴孔子子路給人砍死了,這個時候孔子正在吃著一碗肉醬,人家說“子路慘啊,給人砍成肉醬了”,大概也有些誇張的話,孔子一聽,就把肉醬倒掉了,這是發自內心的惻隱之心。“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因為人和人之間是一種相互關心的,所以人和人之間,在這個基礎上有“禮”,“禮”就是人和人之間有禮節,禮節要有分寸,這樣人和人的關係就非常好,政治上也是這樣,國與國之間講禮節。後來,孔子兩條的思想脈絡完全分離,一條是孟子的派系,強調的是“仁”,進而講“義”,從仁出發,進一步發展出來就是民本思想,民為貴君為輕,孟子是把“仁”放在最根本的,首先得尊重別人,別人才尊重你;另一條就是荀子的派系,荀子是去過秦國的,孔子、孟子都是看不上秦國搞的那一套的,但荀子就覺得秦國很好,李斯是荀子的學生,更強調“禮”不強調“仁”,把“仁”給抹掉了,“禮”就變成了一種秩序,這跟孟子就不一樣了,“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荀子把“禮”強化出來,不講“仁”。

  你說儒家被專制所利用,最典型的就是劉邦的時代。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又把儒家請了出來,打天下的時候,手下的將軍都是一條褲子穿過,都是哥們,你當了皇帝,也不把你當回事,就像彭德懷見了毛澤東就喊“老毛”這種感覺,那麼這個皇帝肯定做得不爽,怎麼辦?就要開展整風運動,整風運動找來什麼思想武器呢?就是儒家,講“禮”,儒家跟權力結合,基本上是被閹割的儒家。朱元璋把孟子從孔廟中抬出去,認為是異端邪說,只要儒家思想的這一塊。把這一套東西放在今天來看,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感觸,謝謝大家。 

(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