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儒法分歧與當代中國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13:45:57  


 
  最早有個周天子,他創造了一套封建制度,當時主要的國家,都是周天子的親戚,都是姓姬的,而且還有大量的聯姻。就跟我們看歐洲史一樣,這個國王跟那個國家的女王是什麼親戚關係。這種條件下,周天子其實是中國禮儀上的大家長,但是他並沒有實際的資源和權力,跟各個地方諸侯之間是一種禮儀上的關係,一度非常和諧,大家長威望高的時候,大家非常和諧,周天子的國土方圓幾百里,但是隨著周王室越來越衰微,占有的地方就很小了,這時候天下諸侯就出現不穩定因素,什麼不穩定因素呢?用一個家庭來理解,比如說原來大家長在的時候,幾個兄弟都非常和睦,後來他們都做生意,做大了,就要鬧分家,吵翻了,到了東周,天下諸侯之間相互征戰,社會不穩定不和諧。孔夫子在那個時候的社會理想是什麼?在他看來,天下之間的國家關係,就跟兄弟關係一樣,周天子跟國家的關係,就跟家長與孩子一樣,國家之間要要和睦就像兄弟之間要團結友愛一樣,所以他強調他們要克己複禮。這是我為什麼說他是溫情主義。儒家特別強調血緣、倫理、家族五倫。孔夫子在那個時候就到處游說。但是孔夫子沒有解決一個問題,人是要追求成就感的,成就感就是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得顯得你牛。國家至今也是這樣,楚國、齊國、魯國等,各個國家都想使自己的國家牛。怎麼辦?就打仗啊,看誰牛。

  孔老夫子說不能這樣,比牛B不能這麼比,那怎麼比呢?

  “近悅遠來”,這是是孔老夫子的理想。什麼叫“近悅遠來”?就是道德好、對你的人民特別寬厚,最後你的國家成了全世界的人都想來的地方,像現在很多人都想要美國的綠卡一樣。你國家裡的老百姓活得特別開心,遠處的人都要想過來,諸侯國如果到了這個程度,那就很牛B了,不要老想著打打殺殺。

  這就是孔子的理想,但是孔子勢單力孤,當時的戰爭一旦打起來以後,很多時候就是非理性的,除非有一個特別有威望、特別有實力的,那就是春秋五霸,比如說齊桓公,先做一個表率,天下就安寧了,但後來齊桓公也不行了,春秋後期崛起的楚國、秦國,是荒蠻之地崛起的勢力,都不是姓姬的,孔子跟他講“都是兄弟都是哥們,別打了。”沒用!“誰跟你是哥們啊?”這個時候儒家扮演什麼角色,孔子最後的信念是:雖然我的理想沒有實現,但我“知其不可為之”。這個信念支撐了中國知識分子兩千多年一路走來,尤其是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

  孔子的信念為什麼我說是一種保守主義的信念呢?保守主義要看他保守的是什麼?如果有歷史隔閡的話,孔子推行仁、禮會覺得很迂腐和荒唐。但在孔子那個時代並不荒唐,因為在他的時代就能看得到。中國很多人不理解,今天的英國女王,手中也沒有多大的權力,為什麼這麼多的英國人一到女王的壽辰就給女王賀壽?為什麼女王這個手裡沒有多少兵的人,大家還要尊敬她呢?有些所謂的貴族還有城堡,為什麼不給他們來個打土豪分田地。中國人會覺得很荒唐,但是在周天子時代,那時的中國也是這樣的。而孔子就想維持那個規則,他說這個規則我們已經過了好幾百年了,按照這個規則挺好的,大家安安穩穩別折騰就行了,但是孔子的保守主義理想還是被無情地翻了過去。

  如果按照孔子當時的那個理想,中國今天的版圖就應該和歐洲是一樣的局勢,會有很多的小國家,但是有共同的文化信仰,大家之間有一種契約,一旦有一個強權崛起,比如說拿破侖想橫掃歐洲時,其他的各個國家就聯合起來,不能讓他太過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