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遲到的市場經濟地位

http://www.CRNTT.com   2010-05-28 11:45:15  


WTO今年3月日證實,中國在2009年已經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約占全世界出口額的10%。
 
  中國企業3年交“罰款”數億美元,應訴者“有口難言” 
 
  實際上,由於WTO的有關規定給予了各成員方極大的自由,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產品正常價值”,各成員國可以任意用他們認為適當的方式來決定。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在美國的涉華反傾銷案中,中國被高估的反傾銷稅率可能高達30%以上。按2006年~2009年美國對華反傾銷涉案金額(超過60億美元)計算,中國企業很可能(對美國)多支付了高達數億美元的反傾銷關稅。 
 
  按照WTO規定,被訴傾銷的企業理論上可上訴。但曾經為不少企業代理反傾銷案件的律師黃牧就表示,中國企業要勝訴,首先需要證明“自己企業事實上是不受政府控制,出口是完全自主行為”。而在“非市場經濟地位”條件下應訴,勝訴機會並不多,大部分比較樂觀的結果是,通過申請獲得加權稅率(相當於在原“罰款”上打個折),以保住出口市場。 

反傾銷漸遠,“市場經濟地位”含金量下降 

  貿易摩擦多樣化,反傾銷早已不是唯一手段 
 
  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統計,自2004年加拿大突破WTO的框架,率先對中國發起“雙反”(反傾銷加反補貼)調查以來,反傾銷已經不再是對華貿易調查的唯一手段。作為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大國的美國,也在2006年起開始使用“雙反”對中國進行“變相反補貼”調查。 
 
  對外經貿大學經濟法學的劉燕南博士就指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中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意義已大不如前。”她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此前爭取“市場經濟地位”,主要是為了防止美國等國對反傾銷這一調查手段的濫用,但現“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特保”等新工具的使用,則非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可解決的問題。
 
  反補貼“異軍突起”,2009年全球3/4反補貼調查針對中國 
 
  截至2009年11月,中國遭到“雙反”調查37起,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企業在國際上遭到的貿易糾紛調查形式,也愈發多樣化。僅2009年一年,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了116起貿易調查,其中包括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當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占全球40%左右,而反補貼占全球75%。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國取得了“市場經濟地位”,對於反補貼和“特保”的調查實際上也無能為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