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蘇進強:“和平協議”不能逃避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0:30:10  


 
  另方面,雖然馬英九的“活路外交”被台灣綠營譏評為流失主權的“外交休兵”,但其近期訪問中南美並低調過境美國,並未引起中共外交部門的抗議,對此,馬英九自喻兩岸關係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而在其執政後,邦交國維持既有的二十二個國家,而免簽證國家則高達132個,此一數目改變了台灣過去的“凱子外交”、“銀彈外交”的負面形象,也使兩岸不再在國際外交上比賽灑錢。固然,其中內情是否透過兩岸祕密會商,外界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也是兩岸政治互信重要的成果。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如中國大陸能在WHO、國際民航、氣象組織,乃至此次論壇,另一重點主題TPP與Recp等國際經貿整合組織中,展現更高的善意,不再反對甚或支持台灣加入,相信不僅可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即連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的簽訂都可樂觀期待。

  四、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行措施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和俄羅斯、印度、東南亞國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家或區域組織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關於互信機制建立的原則、程序、內容方面的經驗相對成熟,從實務與理論的觀點言,“軍事互信機制”的具體內容包括:

  (一)、透明化措施︰指將軍事能力與活動公開,以獲得敵對及周邊國家的信任,避免產生誤解的情況。常見的具體措施包括︰事前知會要求(prenotification requirements)、軍事資訊交換(data exchange)與志願觀察(voluntary observations)。

  目前兩岸僅有行之有年的定期發表國防報告書的作為,未來可以考慮對演習內容、時間、兵力規模事先告知,並且開放雙方高階軍事人員互訪以增加互信。另外,軍事資訊欠缺透明化一直是中國軍事發展最為人詬病之處,也是國際社會議論“中國威脅論”的主因之一,中國也可透過提高軍事透明度來降低國際社會對中國軍事威脅的疑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