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英國脫歐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6-09-09 00:06:52  


 
  還應看到,這些年歐盟推進得過快,一些政策過於激進,與不同國家民族和教育層次民眾的接受度、民主素養有所脫節,也導致民眾承受不了一些過快的變化,特別是外來難民、低端崗位就業者等的衝擊。另一方面,英國“脫毆”公投還表明,沒有強硬的手段,維護不了統一。試想,假如形勢發展到歐洲統一成為統一意志、反對分裂進入歐盟《憲法》、一支強大的歐盟軍隊肩負起看護共同家園的責任,“脫歐”至少不能如此任性操作了。

  由此,在兩岸關係上,推進國家統一,更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努力解決國家民族認同的問題。要旗幟鮮明地舉起國家統一大旗,理直氣壯地宣揚民族大義,滿懷信心地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團結台灣同胞,持之以恆地推進兩岸交流交融,潛移默化地發揮五千年文化的心靈凝聚作用。特別要以“公平正義”的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為指針,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向著“兩岸一家親”的美好境界前進。台灣方面則要從善意而非敵意出發,秉承民族大義,反對“台獨”分離,認清歷史大勢,面對統一必然,用“一家人”而非“外人”“敵人”看待13億人民,做兩岸交流合作的促進派,讓交流而非隔離撫平歷史創傷,化“分”漸“合”,如此才能真正確保兩岸關係的“一致性”“可預測”“無意外”。

  啟示四:分裂沒有出路

  海峽兩岸應當從英國“脫歐”公投中得到的第四個啟示是:分裂沒有出路,獨立害人害己。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是人類歷史上最浩大、最殘酷戰爭的主戰場,歐洲一些國家之間血仇之深,任何理由都可以讓他們再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他們不但沒有主動打,也沒有在美蘇等外力的影響下被動相互復仇,反而逐步走到一起。由1952年的“煤鋼共同體”、1958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到1993年的歐洲聯盟,六十多年過去了,現代歐洲實現了密切的合。歐洲統一進程,保證了歐洲的和平,促進了歐洲的發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方便了歐洲人民之間的往來,提高了歐洲社會發展水平。我們不應以有沒有成為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一國”與否,作為評價歐洲統一的意義大小、成敗的標準。任何上層建築都是為經濟社會基礎服務的,國際一體化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固定的模式。歐洲統一的最終形式是甚麼樣的,還需要歐洲人去探索,不一定是建立另一個像美國、中國那樣的“巨型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