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分離主義的三大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13:43  


 
  2、實現“文化台獨”的方式

  首先,虚構一種獨立的“台灣文化”。民進黨一直試圖通過強調“台灣本土文化”“台灣文化主體性”等,分割“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繫,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和教育觀念”,切斷台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進而形成“台灣的‘國家’認同觀”〔35〕,為“台灣獨立建國”培植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刻意矮化中國文化,強調所謂台灣文化的‘獨立性’和‘優越性’。鼓吹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台灣是‘海洋文化’,中國是‘大陸文化’;主張台灣文化的多元性,中國文化祗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污衊中國文化是‘落後’的,必須加以‘淘汰’或‘徹底抛棄’”〔36〕。陳水扁曾在多個場合散佈諸如“台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台灣應成為南島語系的中心”等誤導性言論;甚至抛出“台灣最早住民是矮黑人”“原住民源自南島語系”等歷史虚無主義論調。〔37〕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把突出“台灣主體性”,強調“多元化”,以及構建“台灣新文化”作為其推進“文化台獨”的主要策略。〔38〕例如,新版高中《台灣史》重在截斷“中華文化”的起源。在講述台灣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宗教倫理、傳統藝術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情况時,祗是一味強調台灣所謂“多元文化”,以此否定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與核心價值的事實,企圖以此割斷兩岸文脈關係。〔39〕簡言之,民進黨片面虚化中國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地位,鼓吹“一種獨立的台灣文化”,企圖製造“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立,從而為“台灣‘獨立建國’”培植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

  其次,改造台灣民眾的“文化認同”。“本土化教育”是民進黨從歷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進行的“去中國化”教育,而“鄉土教學”是其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2001年,陳水扁當局公佈的“本土化教育”政策規定,中小學專設“鄉土語言”課,中、小學生必須在客家話、閩南話、原住民話中選修一種,以此冲淡和弱化與普通話接近的“國語”在台灣的地位。2002年,民進黨當局要求台灣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提前實施鄉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語的“音標符號”系統教學,以圖進一步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紐帶。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更深入改造台灣民眾的“文化認同”,主要表現為重新定義“國語”和“國文”。一方面,通過“立法”,將“國語(漢語)”貶為“華語”,與閩南話、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等並列為平行通用的“官方語言”;另一方面,設立“閩南語公共電視台”等,在媒體、學校推廣“弱勢母語”,還把日語混入“客語認證詞彚資料庫”。同時,在新課綱的語文部分,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學中的比例,不再以“四書”作為價值基礎,去除“唐宋八大家”的經典文章,甚至為迎合“台灣主體意識”,將《大甲婦》等一些冷僻古怪、品質粗劣的“台灣古詩文”和“灣生”日本人寫作的文言文列為備選。〔40〕簡言之,“文化台獨”的本質是民進黨分離主義的扎根策略,它主要以教育為手段,以潛移默化方式改變台灣民眾的文化及政治認同,企圖使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進而推動實際的“法理台獨”,在國際法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