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台退役中將: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0:18:50  


 
  中共自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軍力迅速增長,國力日益提升,不但填補了前蘇聯在西太平洋地緣戰略上的權力真空,且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強權。中共的崛起,是廿一世紀初最大的地緣戰略事件。代表著陸權國家向海洋伸張,與原為海權的美國勢力間,產生地緣戰略上的利益衝突。中共的軍力發展,已引起美國的對應。美國認為,中國正以更快的速度提升軍力,美國駐紮在太平洋地區的航空母艦和空軍基地,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新威脅。美國的反應,代表了後冷戰時期的超強霸權,已從國際體系內的互動中感受到壓力與威脅。象徵著美國“單邊主義”的沒落,“超強霸權”的結束;“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方向發展。

  由於美國軍力的衰退,西太平洋戰略形勢的改變,台灣的“國防安全”,仍寄望美軍航母艦群的馳援,已經無法想像。因此,台灣為解決現實的安全問題,如何在新的戰略形勢及未來強權建構新的國際秩序中,消弭兩岸的對抗形勢,尋求一個和平安定的戰略環境,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本土意識形態的戰略義涵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高懸“本土意識”的大旗,面對兩岸關係,無視於海峽兩岸和平穩定的共同利益,極力切割“中國”“台灣”的臍帶,否定台灣人是中國人,並稱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更凸出了兩岸的衝突形式。這種衝突的本質,在強調國家認同。綠營高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其意識形態,植基在民主制度與自由經濟體制上,是二戰之後,冷戰形成“兩極化”過程中,民主國家為擴張與鞏固其共同核心利益的一種權力形式。而外來政權說,則是硬生生的將戰後“去殖民化”的意識,強加在“去中國化”、“去蔣化”的意識上。其目的在催化台灣的自我認同,排斥大陸社會主義的國家認同,及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複製了冷戰時“兩極化”的對抗形勢。在兩岸互動的戰略行為中,中共過激的言詞,更可能加速催化台灣的自我認同。這就是“綠營”沒有與中共對抗的歷史情結,卻更不能放棄與大陸對抗形式的原因。

  在現行台灣的政治環境中,綠營正利用這一形勢,杯葛馬陣營的一切施政作為,而其中之最,即是快速發展中的兩岸關係。因此,綠營推動的本土意識形態,正成為兩岸軍事交流,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障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