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台退役中將: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0:18:50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基礎

  從上述的戰略環境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兩岸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內、外在環境並不成熟,這是馬“總統”及其團隊,在發展軍事互信機制上的困境與挑戰。故兩岸仍須共同努力,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創造條件。

  一、溝通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歧異

  “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雖然是“胡六點”的重要內涵,但早在1979年中共人代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即有此語意。30年來,其論述雖有微調,卻都保持“一中原則”、“和平統一”的基調,但不為台灣方面所接受。

  在國際上,中共擔心,若與台灣簽訂相關協定,將會在國際社會造成兩岸就是“兩個政治實體”、“兩個國家”,不利於其所宣稱的“台灣問題”是內政問題,而非國際問題。兩岸間若簽訂“信心建立措施”協定,會造成兩岸間以台灣海峽中線為界,形成“兩個國家”的事實。

  台灣方面則擔心沒有國際參與或仲裁,簽訂的協定,會遭到矮化;另方面亦對台灣未來在國際活動空間上,會遭到壓縮。而台灣的“國防安全”,在得不到國際的聲援下,“國防武器”採購面臨更多的問題,使台灣的“國防安全”,沒有保障。在台灣多方的疑慮下,許多學者對於胡主席所提出的“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其真實意涵是否有別於上述“信心建立措施”(CBMs),亦不無疑問。

  綜上所述,兩岸的歧異,主在大陸對政治上“一中原則”的疑慮,而軍事上,則在台方對集體安全架構上的堅持。故在建立兩岸軍互信機制時,應在合乎現實的狀況下,發揮智慧與創意,重新定位適合兩岸的“軍事互信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