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台退役中將: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0:18:50  


 
  二、緩和台灣內部戰略環境的壓力

  當前馬政府最大的困境,在面對綠營毫無節制的不斷的杯葛。諸如杯葛兩岸ECFA的簽定;提出“否定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之說;並創新理論謂“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發表《流亡政府論》;推動其命題和立場不符,邏輯自相矛盾的ECFA公投案。這些政治現實,足以解釋,馬政府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推動,必須依照既定的“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的原則,逐步推動。

  雖然如此,但兩岸推動軍事交流,並未因此而卻步。2010年以來,兩岸退役將領互訪頻繁,繼之於5月10日在台北舉行了一場由全球黃埔同學暨後代主辦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這些活動皆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亦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而暖身。顯示出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從退役將領做起,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兩岸以“黃埔”為軍事交流的切入點,是極具戰略義意的作為。不但道出“黃埔一家親”、“黃埔精神-親愛精誠”的內涵,亦凸顯出近代中國軍隊,無論是國民革命軍或人民解放軍,同出一校的歷史淵源。兩岸黃埔的匯流,得使“國共內戰的歷史情結”畫上句點,亦使“黃埔人打黃埔人”的歷史悲劇為之落幕。代之而起的是,“我們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的歷史,撫平歷史的創傷,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共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歷史使命。”

  三、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重新定位

  在台灣對所謂“軍事互信機制”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此一機制的發展,源自於歐洲安全合作會議(Council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於1975年所簽署的“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Helsinki Final Act)。由於冷戰的結束,歐洲信心建立措施,發揮了極大的功效。在第三次台海危機後,由美國主導,運用“二軌”鼓勵兩岸對話時,即建議運用此機制,故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多少基於此機制的經驗與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