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華民族復興已完成62% ”?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0:28:20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抽象畫
  中評社北京8月6日訊/日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稱,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即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2005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4644,即完成了46%的復興任務。

  人們都聽說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對這“中華民族復興指數”,恐怕都是聞所未聞。而這精確到62%的任務完成指數,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讓人們不禁都在想100%何時到來。不過,不管是這“指數”還是這“百分比”,怎麼看起來就這麼可疑可笑呢?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日前登載文章《可笑的“中華民族復興已完成62%” 》:

可笑的“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偉大復興”是怎麼來的?

  所謂“中華民族復興指數”,自然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法有關,但“偉大復興”這個概念並不是建國以來就有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接觸“偉大復興”這個概念以前,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叫做“振興中華”,周恩來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被取了“振華”“振中”之類的名字,時刻被提醒著“振興中華”是他們的使命。

  而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以後,“偉大復興”開始取代“振興中華”。據聞“偉大復興”的觀念體系源自於在高層頗有影響的思想家何新先生。何新的思想體系有著嚴重的與西方對抗的傾向,“偉大復興”與“振興中華”的重要差別在於,“偉大復興”說明“咱祖上也闊過”,而“振興中華”則沒有這個意思。何新先生非常喜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
 
  “偉大復興”要復興的是什麼?

  在2011年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的報告中23次提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這一概念推到無比受重視的高度。不過,在官方的話語體系中,“偉大復興”一般指的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擺脫落後命運的這一進程,至於“複”到歷史上什麼時候、什麼樣的“興”,則語焉不詳。例如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論及“偉大復興”時提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上,中華民族曾經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到了清代才由盛轉衰。 ”

  這樣的陳述非常籠統,於是很多人只好自己給“偉大復興”下定義。有些人想復興儒家等傳統思想,有些人想恢復古代科技的先進地位,有些人想復興漢唐時的強盛,有些人想“恢復康雍乾時期GDP占世界30%”的經濟地位。然而,細究起來這些“復興”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儒家思想作為道德哲學很好,但與現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中國古代是有些發明創造,但對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基本沒有貢獻;漢唐武力確實強盛,但現在中國號稱是“絕不稱霸”;中國確實在農業文明時代占據過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產值,但這主要得益於人口眾多,生產率與別國沒有什麼本質差別,而且歷史上所謂的“盛世”很多時候人民都吃不飽。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的歷史並不偉大,但既然要實現“偉大復興”,自然要對歷史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才行,否則這種毫無標準的“復興”毫無意義可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