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中國和平崛起語境下四大戰略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0:31:35  


 
  第一,國家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矛盾就必然有鬥爭。①歷史以來,以革命的兩手對反革命的兩手、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們政治軍事鬥爭活的靈魂。新中國60年歷史經驗表明,適當的鬥爭往往能有效拓展戰略空間和增強戰略主動權,一味的妥協與退讓反而乞求不到應有的和解與合作。因此,中國和平崛起既要靠對話、協商與合作,也要靠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有時,為了實現更好的合作,要敢於直面衝突與對抗,以鬥爭促合作,以鬥爭防分裂。事實證明,雨過之後往往是彩虹。通過鬥爭來釋放彼此利益衝突的壓力,往往會帶來兩國關係一段時期的舒緩。

  第二,外交的科學內涵是合作與鬥爭,其實質是“文打”。1949年11月,周恩來在外交部成立大會上指出:“外交工作有兩個方面:一面是聯合,一面是鬥爭。”“外交同軍事一樣,外交不過是‘文打’而已。”②可見,外交並不只是講妥協,也要講鬥爭甚至對抗與衝突。但也有人認為,隨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中國與對手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中國有求於西方多於西方有求於我們,且西強東弱,我們鬥爭缺乏資本。實際上,各國依據自身資源稟賦都有一定戰略籌碼,只是數量和權重不同。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融入世界的力度加大,中國牽制對手的抓手和討價還價的籌碼不是少了而是越來越多了。比如,針對2010年年初美國售台武器,中國政府採取了四項反制措施,收到較好效果。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後,為迫使日本釋放被抓我方船員,中國政府接連出台一系列反制措施,中斷省部級以上官員高層交流、暫停稀土出口、派遣海監船在相關海域加強執法活動、向春曉油氣田運送作業器材等,給日方造成巨大政治經濟壓力,迫使日本很快做出妥協,回到兩國關係總體合作穩定的正軌。

  第三,中國正進入非和非戰的摩擦崛起階段,只有堅持必要的鬥爭與對抗,才能充分顯示中國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決心與能力,迫使對方收斂。自改革開放以來,如果畫一個以時間為橫軸,以國際摩擦為縱坐標的示意圖,中國作為大國興起預計將經歷三個重要歷史階段:一是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準備期,國際摩擦處於隱性的階段;二是中國作為大國快速崛起、國際摩擦日益顯性的時期,大概也將經歷20餘年的時間;三是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接納並達致新的國際均衡的時期,這將是20餘年後的事情了。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