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中國和平崛起語境下四大戰略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0:31:35  


 
  目前,中國正進入至少長達20年的國際摩擦期,而這種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鑒於此,我們一方面需要通過對話交流化解國際上的敵意,但同時也要注意在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堅持原則,寸步不讓,針鋒相對,敢於鬥爭,“該出手時就出手”。鄧小平就非常重視鬥爭策略的運用。1984年10月,他在談論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台灣問題上曾旗幟鮮明地指出:“絕不能輕易使用武力,因為我們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們要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要記住這一點。這是一種戰略考慮。”④這句話對於指導我們整體外交上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總之,我們強調以兩手對兩手,反對一味地、片面地強調以對話、協商和合作來實現國家和平崛起的理想觀念與簡單做法,因為那樣不僅會束縛住我們的思想和手腳,使我們喪失鬥爭的意志和方略,而且也將使中國和平崛起的道路越走越窄。

  誤區三:中國和平崛起重要的是國內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中國在處理國際問題時,一個重要前提和著眼點是國內穩定。毫無疑問,家和萬事興。但是,我們同時也要避免為保持國內穩定而對外消極作為的傾向,謹防以對內維穩為名而放棄對外維權的做法。

  第一,中國和平崛起要避免“守內虛外”的戰略佈局。當前中國國家發展既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處於改革開放的攻堅期和社會矛盾積累的凸顯期。在這樣一種特殊的階段,我們更要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處理好二者間的互動。其中,要避免的一個重要的誤區是為不惜代價保守國內穩定,而重蹈歷史上“守內虛外”戰略覆轍。該戰略原則始於北宋初年。當時,宋太宗曾對近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宋太宗認為國內內部矛盾“奸邪無狀”,各種矛盾的激化,必然引起內亂,從而危及政權的穩定。因此,軍事上“守內虛外”便成為北宋戰略佈局的基本原則。“守內虛外”使北宋統治集團杜絕了分裂割據,但也造成了北宋王朝內部的積弱和對外的軟弱。正是在這種原則指導下,宋真宗在澶州打了勝仗,卻心甘情願地與遼國簽署了以歲貢買和平的“澶淵之盟”。北宋這種戰略原則並非絕響,在以後的中國歷史上不時引起回聲。比如,慈禧太后出錢買太平,為了維持滿清政府搖搖欲墜的統治,提出國土“甯予外人,不與家奴”;國民政府時期的蔣介石,在東北淪陷、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際,不顧中華民族的存亡繼絕,一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堅持先剿共後抗日。即使在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後,他仍然念念不忘反共,甚至假借抗日名義進行剿共。客觀上講,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在處理外部問題時,首先保證內部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團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對內消極地保穩定,對外放棄捍衛國家利益機會,乃是戰略上的大忌,這種做法從長遠看得不償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