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私塾為何成為另一種應試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14:21:31  


 
十年烏托邦

  “我們要培養的人物,能夠引領人類前進方向。”

  現代意義的兒童讀經運動,在中國大陸興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主要推動者是台灣學者王財貴。隨後二十年,他成為大陸民間讀經運動的精神領袖。

  在一千餘場講座中,王財貴的理論一以貫之:中國的孩子需要學習中國的經典,學習的方法則簡單明了——大量讀經,大量背誦。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對經典的推崇。“讀童蒙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文,讀古文不如讀四書五經”。讀了四書五經,其他的也就無需花時間,這被譽為“教育的經濟學”。

  而讀的過程,也無需講解和認字,不認字的跟著老師讀就好了,學會拼音後就自己看,高深的內容小孩子本就無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經典也自有妙用。

  “讀一遍有一遍的好處,讀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處。”

  在王財貴流傳最廣的一次演講中,他舉了一個例子,闡釋了經典的魔力。因為懷孕的母親堅持讀了十個月《論語》,出生的孩子不僅相貌不凡,而且知禮懂事,晚上從不哭鬧。

  “第一批推廣讀經的人,許多是佛教徒,讀四書五經和讀佛經的感覺差不多。”一位私塾堂主說了自己的理解。

  這還是一種推廣的“不二法門”,由於不講解,讀經教育中,對老師的要求簡化到了極點,只要是對私塾教育感興趣者,都可以組織私塾。

  在梧桐山,私塾的堂主和老師們背景各異,輟學學生、茶藝服務員、IT工程師、餐館老板、報社編輯、健身教練……熱愛國學的人們匯集到梧桐山,他們一邊自學一邊授課,最主要的教材就是王財貴編寫的一套注音版的《國學經典誦讀系列》。

  憑了經典本身的價值,“老師只有一杯水,但可以給學生一條河”。

  私塾老師吳太雪在高二時接觸到了讀經,那時她的學習不上不下。聽了王財貴的講座光碟,才恍覺原來經典的價值那麼永恒,立誓將《論語》讀完一百遍,說不定對數學也有幫助。還沒讀完,她就退了學,輾轉來到梧桐山。

  如今,在她的私塾裡,每天都二十四小時循環播放著一位法師對《弟子規》的講解,無論學生是在上課、玩耍還是吃飯,又或者根本不在屋裡,電視裡的諄諄教導都永不停休。

  這是一種混雜著教育觀和文化情懷乃至文化自尊心的理念。人們將對體制教育的不滿投射其中,又將對傳統文化的熱忱附著其上,最後形成的,既有一種宗教性的熱忱,也有一種使命感:“我們是在為國家和民族,培養真正的人才。”

  讀經的雄心還不止於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