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私塾為何成為另一種應試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14:21:31  


 
  “我們要培養的人物,能夠引領人類前進方向。”一家私塾的堂主說。

  在這家私塾的教學規劃表上,學生除了要讀背四書五經外,還要在六年的時間內,用同樣的方式,在完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跟著錄音機,朗讀背誦英文的十四行詩、德文《聖經》、法文《聖經》以及日文的《論語》。

  與體制內教育的強烈對比,吸引了許多熱忱的家長:學校沉重的課業負擔,白熱化的考試競爭,甚至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推著家長將孩子送入另一種聽起來遠為純粹而雄心勃勃的教育。

  “現在大學讀出來也找不到工作”、“我想讓孩子了解一些傳統文化,變得知禮”這是家長頻繁給出的理由。

  “這是一種烏托邦。”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發現,許多讀經教育的推動者,熱衷於培養聖賢,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他看來,應該是培養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傳統文化成了社會產生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劉海峰會告訴家長讀經的好處,在古文方面,讀經一年有高中語文程度,讀經二年有大學語文程度,讀經三年有中文系語文程度,大家都這麼說,“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治“病”學校

  “這不成了另外一種應試教育嗎?”

  崔小萌退學的鹿鳴學堂,是梧桐山規模最大的私塾,學生人數常年超過百人。

  六歲那年,她就在鹿鳴學堂待過一年。那時學堂還沒有搬來梧桐山,在深圳市內的一個小區裡。學生只有她和堂主孟丹梅的女兒。

  每天她和堂主的女兒從早讀經到晚,但讀的什麼都忘了,崔小萌有印象的,是那時堂主的女兒好像得了厭食症,每天背完經吃完飯就要吐。

  一年後,她被父母接回家。再次來到鹿鳴學堂時,已經十五歲,作為問題少女被送了進來。

  “老師面前我很乖,但在學校天天打架。”崔小萌留著一頭長發,語音平實,只有當對方表示難以置信,才習慣性地皺皺眉。

  崔小萌代表了一大批被送來私塾的學生——問題少年。

  “家長將孩子送來私塾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有傳統文化的情懷,另一種就是孩子太頑劣,在學校混不下去了,想用傳統文化在道德上‘治病’。”一位私塾堂主說,現實是,後一種占的比例更大。

  “有的私塾,完全成了問題少年學堂。”堂主們都認為,這影響了讀經教學的效果,他們抱怨道,管理問題少年,吃力不討好,耗費了大量精力。

  “我感覺是那一年的私塾產生的陰影,太壓抑了,長大了才要發洩出來。”2014年,當崔小萌再次來到鹿鳴學堂,她感到這種壓抑的氛圍依然存在,她的同學們,那些13歲以上的大孩子,顯得都有些沉鬱。

  學堂實行封閉式寄宿制管理,不能看電視,不能用電腦,不能用手機,也不准隨便出入。目的是為了將學生隔離於社會的“污染”之外,好讓他們“一心只讀聖賢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