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蔡英文訪歐 兩岸政策的“探風”之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1 22:26:43  


  作者:桃源鷺 福建廈門 市民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出訪歐洲將於6月5日出發,6日抵達德國,8日到英國,10日就回台。停留期間,蔡英文除拜會德、英兩國產官學界和主要智庫,就政經、能源和兩岸局勢等主要議題交換意見外,還將與歐洲地區的台灣僑民和鄉親晤面,闡述民進黨和其競選理念。有媒體把蔡的歐洲之行定調為“外交暖身”或“逃避之旅”,筆者卻以為,蔡英文訪歐更似“兩岸政策”的“探風”之旅。
   據報載,蔡英文的出訪順序是先歐洲,後日美。其行程重中之重當然是美國之旅。之前,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阿米蒂奇訪台,蔡英文起勁推銷“兩國論”,簡直是要迫美國上火堆上燒烤。而其“非核家園”,實質上是在攻擊美政府的核能政策。阿米蒂奇當時是一臉不高興。阿米蒂奇是在野人物,但也是觀察美國態度的測風標。蔡英文不像陳水扁,她英文好,也曾是兩岸關係的具體制定和施行者,有相當的外交經驗。蔡英文深切瞭解到,美國雖然不能直接干預台灣的選舉,但其對候選人的親疏態度卻影響著台灣的選民,自己能否上台執政與美國是否贊同支持,關係甚大。當年的小布什對阿扁由友善變成討厭的演變過程和教訓應該深深地印記在蔡英文的腦海裡。由此,在蔡英文贏得黨內民調之後,大老辜寬敏和資深研究員劉世忠就前往美國展開探路之行。這也可以推斷,蔡英文必須在一些議題,特別是兩岸政策上面對美國是要有所承諾的。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劉世忠在接受中評社記者訪時分析,蔡英文先出訪歐洲,再訪美日有一個原因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沒有準備好,一旦出訪美、日,一定會被詢問到兩岸相關議題”。劉的析解是有道理的,其實,政經、能源和核能議題只不過是蔡英文與德、英相關晤面人物比較能夠交集的話題;民進黨是在野黨,政經、能源和核能主張也只是未來的論述,並沒有現實執行力,兩岸議題才是關鍵看點。
  如何來解讀“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沒有準備好”呢? 
  “兩岸政策還沒有準備好”,並不等於蔡英文沒有關於兩岸關係處理的腹稿,而是推出的時機和認同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蔡英文和其代表的民進黨在兩岸政策的感覺似乎是刻意輕描淡寫,或閃爍其詞,或一廂情願。民進黨自身的結構性矛盾未除和現實政治生態都有可能導致蔡英文在選前對兩岸政策的模糊化處理。因為,一個重大政策推出,若缺少全社會醞釀、溝通、尋求共識過程,無異於空談。目前,蔡及民進黨即使推出明晰、大膽的兩岸論述,哪怕再標新立意,都會被懷疑和當作競選時騙選票的話語。更何況民進黨和大陸並沒有進行基本的溝通,高雄市長陳菊刻意躲著趙洪祝就是明例。蔡英文即使拿出多麼有誘惑性的兩岸政策,在缺乏與大陸及台灣各界的溝通和認同情況下,也是不成熟的,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然而,華盛頓在兩岸議題的關鍵節點要求,蔡英文及民進黨是無法模糊的,如同當年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一樣,美國也需要聽到類似明確的聲音。於是,幾個月後,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對美國發出聲音之前,必須先練練嗓子,一些主張和論述也需要有個預演和探路過程,而歐洲之訪就是最好的時機。
  既然,“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沒有準備好”;筆者預計,蔡英文訪歐期間,極有可能會拋出兩岸政策的理念和主張,把一些兩岸政策議題“分散”發表在各個出鏡場合,而不是集中拋出。這種運作方式符合蔡英文的“不輕率”性格,也切符民進黨當前沒有完整與系統的兩岸政策之處境。借訪歐之旅“分散”拋出兩岸關係的論見,形如“探風”,既可觀察與辨別美國的態度,也可以側看台灣內部的輿論如何反應,以達到兩岸相關議題的“試溫”效果。當然,蔡英文也有可能借訪歐之旅,抨擊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觀察華盛頓的反應,摸清美國在兩岸關係方面的底線,測試北京及華府的容忍度。
  從“五都選舉”、民進黨初選至今,蔡英文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與論述都比較模糊,極力回避,有的甚至是邏輯紊亂。幾個月後,當蔡英文踏上美利堅土地,在兩岸的發展方向、經貿、文化、交流等議題,民進黨的主張與論述是不可能再模糊下去的,也是無法逃避的。那麼,從2012大選的時間尺度和出訪的先後順序上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這樣的假設,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有一個“初稿-甄選-定稿”的出台過程,美國之旅是“定稿”之旅,日本之訪是甄選時刻,而歐洲之行極有可能是“初稿”之時,“兩岸政策”的“探風”之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