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貨幣超發是通脹根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9 08:32:16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人民日報)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人民日報報道,通脹是流通中的貨幣相對於生產供給增長過多。分出諸如輸入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等類別,不但邏輯上講不通,還可能分散治理通脹的注意力和關注點。所以,治理通脹的政策指向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堅決而穩妥地收縮貨幣、增加生產。

  有人問:那些高得離譜的物價,難道不要管一管嗎?有這樣的疑問,於是治通脹就有另外一個政策指向,即管制物價。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限價、限購、說服,以及對通脹時期的漲價行為給予公眾輿論方面的壓力。

  治理通脹的貨幣指向和價格指向,究竟有什麼分別呢?在日常生活裡,人們常常通過物價的上升才感到存在通脹。沒有買家相爭的行為,斷無漲價的結果。買家拿什麼互相競爭?就是競相出價,也就是看誰出的鈔票多。這樣看,單一商品之價上升,是競相購買、志在必得的購買力太旺;一連串商品之價上升,是競購這一連串商品的買家們出價過高;物價總水平上漲,則是因為流通中錢的總量太多,超過了商品和服務供給的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錢多於物,其價必高。

  也是說,高價背後總有錢多的影子。無論如何,離開了錢多的推動,不可能有高物價。錢多為源,才生出高價之水;錢多為本,才長出通脹之木。因此,如果僅僅大力打壓高價,抑制通脹就難以期望好效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