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星巴克的“金標準”豈能徒有其表
http://www.CRNTT.com   2021-12-15 12:12:16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法治日報評論,近日,有媒體記者在江蘇省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臥底調查發現,一些門店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的紅線: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此外,還有用擦垃圾桶抹布擦咖啡機、吧台等物品的情況。對此,星巴克發文表示,“高度關注,已於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並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在時下的都市生活中,星巴克的卓然地位不言而喻。在一些都市白領心目中,星巴克所提供的,不只是飲料、空間,更是某種身份標簽和審美趣味。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號稱踐行“金標準”的星巴克,居然徒有其表。記者一番暗訪,就將其存在的諸多食品安全隱患顯現出來,一些食衛領域司空見慣的劣行,如今同樣在星巴克上演。

  連鎖餐飲企業的品控,一直是“世界難題”。其之所以複雜的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其一是股權結構的多元化所帶來的品牌方與運營方的拉鋸,這在加盟店、合營店等模式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其二是單店內部標準化管理和績效考核激勵的矛盾,既要保障食品安全,給用戶良好的消費體驗,又要考慮單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在二者很難兼顧時,員工便通過“潛規則”劍走偏鋒以求“兩全”。而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基本都是直營模式,因此兩家門店被曝光存在問題,更多還是基於後一種原因。

  眾所周知,大牌連鎖餐飲企業內部都有一套完善的品控流程,員工要學習的操作手册都是厚厚一叠。在操作手册中,關於分區、分類、分人,定量化、定時化等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這些標準化、流程化的操作規則,可以有效降低個體員工因為惰性和隨意性而犯錯的可能性。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公司要考核門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於是,在不斷的實踐試探中,基層員工通過評估風險與收益,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操作方式。

  總的來說,出現這樣的問題其根源就在於,門店員工對於“收入最大化”有著共同的訴求,但對“維護食品衛生與安全”缺乏堅定的共識。這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店員很容易合謀來走“歪門邪道”控成本、保收入,而不會形成有效的內部監督來落實標準化管理要求,來強化品控。比如在無錫的這兩家星巴克門店,主管、店員甚至會“言傳身教”分享許多“潛規則”,可謂是集體下水。

  從奈雪的茶、麥當勞到星巴克,一連串大牌連鎖餐飲企業失守,說到底還是相關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誠意不足、決心不夠、投入不多。絕大多數門店都沒有“利益超脫”的負責監督食衛食安的專員,加之總店的飛行檢查和日常抽查又流於形式,這必然導致單店內部抱團形成“暗箱”。症結顯而易見,對策也就不言自明。對症施策,不該是一件難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