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專家認為,香港當善用地理、營商和金融優勢,服務中資企業出海的合規與金融需要等,借此獲取更多發展機遇。(圖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近期中央政府推出多項經濟刺激政策,高盛隨即將今年中國GDP預測從4.7%上調到4.9%。隨著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恢復信心,中資企業出海再次成為全球市場焦點。香港當把握此機遇,借此奠定長治久安的方向。
中資企業出海的底蘊與改革開放初期截然不同。改革開放之初的主要出海模式,是為了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及出口訂單,靠的是成本優勢,市場、技術和資源都來自於西方國家。如今中資企業出海不只是出口,更是力爭生意上的主導權,透過投資、發展品牌和技術,打造以中資企業為核心的國際樞紐節點,靠的是領先全球的供應鏈優勢和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
中資企業出海具有龐大潛力。Wind數據顯示,2023財年中國內地上市企業(不含金融)的海外營業收入達到約8.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主要營業收入的比例提高到約13.1%。出海民企的佼佼者包括泡泡瑪特、小米、比亞迪等;國企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出海,例如中國石化、中國交通建設、中國鐵建等。但部分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收入普遍占其營業總額不超過40%,比起全球成熟的跨國企業的80%,還有很大距離,足見中資企業出海的潛力巨大。
中資企業出海有四條出海路徑:在當地經營品牌;銷售和生產管道;與當地企業合資或合作;併購和技術授權。東南亞國家在2018年開始成為中資企業對外投資金額最多的地區,包括傳統製造業、跨境電商、移動遊戲、消費電子產品等;中東國家也樂意與中國合作發展基建和非石油經濟;歐洲成為中國新能源出口的第一大區域;非洲的基建、礦業和電信技術等。
香港服務中資企業出海具有地理優勢。香港處於東亞大陸南端,位於大灣區心臟地帶,是亞洲中點、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也是東南亞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因此,香港成為了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貨運樞紐之一,5小時內可以到達全球半數人口居住的地方。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有助香港為中心的經濟活動展開,非一般城市所能比。大灣區內的商務人士與國際商務人士的交流,安排在香港會很方便。
故此,香港與東南亞的商業聯繫密切。香港有8.4%人口為東南亞裔和南亞裔,匯聚菲律賓人喜歡的“快樂蜂”、九龍區的“小泰國”、銅鑼灣區的印尼小商店等。東南亞企業也樂意將中國列為商務服務平台和海外上市目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