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樂見對岸軍方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2 15:47:25  


  作者:段威 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 公務員、共產黨員

  有鑒於中國抗戰殉國官兵英靈總牌位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回國一事,筆者曾在3月9日發表一篇《兩岸軍事互信可由共編史書而行》的感想,建議海峽兩岸軍方通過退役人員、民間研究機構或智庫交流等方式共同進行抗戰史的研究。文中,筆者還特別引用了台灣方面“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高雄縣岡山鎮)校長張延廷先生3月9日投書《聯合報》民意論壇的文章。

  應當說,在高雄縣處於民進黨執政多年、台獨氣氛遠較台灣北部濃烈的情況下,身處此地的軍方人士仍能够提出漸次厘清中國近代史一些史實內容原委,以尊重史實、還原真相,增進雙方互信基礎,並打開心結做更進一步的交流互動,這就表明台灣方面軍方人士所抱持的中國歷史態度是深值我們尊重的,他的意見也表明軍方數十年來積累的中國意識在民進黨8年執政期間並沒有消亡。

  在該文中,筆者只是基於張延廷先生所任軍方航校校長職務而推測其應為空軍人員,但對其究為軍官還是文職人員並無把握。現經進一步查證,確認張延廷先生是馬英九上任後於2008年6月30日首批晉升的32名少將之一,由飛行軍官累升至現職,1999年獲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所”法學博士學位,對軍事、戰史、政治問題有4本專著與40篇論文發表。在其所撰7篇戰史類論文中就有5篇研究抗戰時期的中美空軍聯合作戰問題。其所任職之單位是台灣9所軍警院校之一。

  筆者以為,無論台獨勢力如何費勁心思,企圖刨去軍方的中國意識,但軍方自有其在大陸成軍與奮鬥的歷史根源、傳承和榮譽精神。一旦其精神被毀,歷史斷層,這支軍隊就將陷入我從何而來,為誰而戰的迷茫。 

  所以,在巴新埋葬官兵英靈歸國這一餘音未了的話題上,據3月11日台灣聯合新聞網“國內”要聞之巴紐英靈迎回台專欄報道,對《聯合報》刊發的“中華民國國軍於巴紐陣亡將士之靈位”照片,3月7日被新浪網等大陸網站變成“巴紐陣亡將士之靈位”刊發一事,台灣方面的“國防部”官員沒有正面回應,只說大家都是中國人,會一起關心這件事,很正常。“國防部”原本也在規劃,將抄錄來的500多人名單,經比對史料確認後,也會透過兩岸兩會的協商機制轉給大陸比對。官員說,讓這些前輩們魂歸故里最重要。 

  善哉斯言!筆者以為,自陳肇敏先生擔任台灣方面軍事部門負責人以來,其在降低兩岸軍事緊張對立關係上,是有所作為的。而此次台灣方面軍事部門官員所作“大家都是中國人”的答覆確實令人擊節讚賞!儘管這樣的回應還比較低調,但對照前任軍事部門負責人李傑所謂誰執政就聽誰的和在軍中推行除蔣移蔣等去中國化的言行,已是判然有別。有這樣的身份認同,則兩岸軍方就有軍事互信的基礎,雙方就有不為台獨而兄弟鬩墻的前景。而對岸軍方沒有因為大陸民間網站的技術性變造而發出情緒性語言,這就是善意。

  筆者以為,今後若還發生此類照片問題,大陸民間網站是否可以考慮在不變動原照的同時,適當加注我方立場,譬如採用在照片中加上雙引號等更為平和的技術方法,或者在照片外以文字加以我方立場的注解。毋庸諱言,1945年巴新殉國官兵的當時身份是“中華民國國軍”,這同樣包括了在此犧牲的我新四軍和游擊隊被俘官兵,而新四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番號下的人民抗倭武裝。承認彼時的“中華民國國軍”這一歷史稱謂並不妨礙“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也符合胡總書記所宣示“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的立場。該強硬的要更堅持,該柔軟的可以更靈活。在某些非與政治立場直接相關,而是有更多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歷史聯結,且難以造成台獨話柄的情況下,我們的表達方式應該可以做得更加靈活,身段可以更加柔軟。實際上,被獨派歸為統媒的《聯合報》以“巴紐英靈入祀忠烈祠照片 遭大陸竄改”為題,確實既表明了台灣媒體的敏感性,也表明我們大陸媒體的某些表述方式在拉近彼此感情距離是否還顯生硬值得討論改進。 

  11日國台辦王毅主任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現在有一種思路,就是可以先由專家學者就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以及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開展學術交流,也可以從兩岸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的接觸。我認為,這些都是具有建設性,也是比較積極穩妥的想法。”這說明,從兩岸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的接觸已經進入了決策推動的層級。兩岸軍事互信、人民共蒙其利值得期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