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光明網:機關圍墻拆了,天也不會塌下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14 14:10:54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從去年4月起,長沙市全面開啟“拆圍透綠”工作,要求區縣政府自拆圍墻還綠於民,並完善相關便民設施,將機關大院變成市民休閑的社區公園。圍墻被拆除後,長沙縣委、政府機關大院與一街之隔的“星沙文化廣場”,成為該縣最大群眾休閑廣場的一部分。

  沒有圍墻、沒有大門,市民可隨便進入院內散步、游覽人工湖,累了還能坐在椅子上休息——這裡儼然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公園,但亦是地方政府辦公的機關大院。這是作秀還是噱頭?時間自然會給出答案。有風險還是有隱患?實踐已經安撫了多餘的憂慮。

  拆墻透綠、造綠惠民,說起來,這是生態環保的一件事。具體決策的背後,固然與長沙致力打造“千園之城”大有幹系。但,“區縣政府自拆圍墻還綠於民”的現實,起碼對於今日的中國地方政府機關來說,有著鮮明的鏡鑒意義。比如眼下,街區制城市發展之路,已成為2016年全國兩會熱點議題。近日,住建部新聞發言人在住建部官網刊發文章,針對網友對“推廣街區制”的議論進行回應,稱“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此前,為什麼不少人對拆圍墻有想法?除了物權上的考量,更多的是擔心安全。地方機關大院更是憂慮重重,唯恐這院墻一拆,“壞人”好像就無孔不入地作奸犯科來了。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者說,一道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院墻,真能樹立起公權單位的“安全感”嗎?

  又比如環保與生態問題,機關大院起碼先得做個表率。據說,目前長沙縣除軍事機關、辦案單位、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外,公共場所等地的圍墻已基本拆除。一些區縣政府大院實施公園式管理,原有的籃球場、自行車停靠點、公共停車場和廁所等設施,都已對外免費開放。如此一來,路變寬了、游園變多了、綠化變大了,機關大院內公共設施的資源利用率,自然就從“獨樂樂”走向“眾樂樂”了。更多好處,遠不止於綠化與游園層面。比如據報道,得益於蛇山透綠以及周圍多個小游園的興建,武漢市武昌武珞路平均地表溫度下降2.6℃,熱島效應大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說過這樣一句話:砌一堵墻之前,我該問問清楚,圈在墻裡邊的和留在墻外邊的都是些什麼。機關大院的圍墻拆了,與其說這是一堵看得見的磚墻,不如說這是橫亘在公權與公眾之間的心墻。就像長沙縣的市民說的,“政府大院拆掉圍墻建社區公園,一下子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沒了圍墻,少了森嚴的戒備,多了無形的親近感。政府退一尺,民眾讓一丈;公權謙抑三分,私權理性七分——那麼,轉型期矛盾再多,“三期叠加”壓力再大,總歸雙方也能秉持法治原則,有事好商量,有分歧也好說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