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詩歌永遠不能用金錢衡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5 09:23:34  


  中評社香港11月15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一位是大陸著名詩歌評論家,一位是台灣現代文壇“詩魔”,兩位年屆80歲的“80後”聚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日前深圳讀書月專場之“在詩歌的天空下”,洛夫、謝冕兩位老先生就當下詩歌邊緣化、詩人寫作自我化以及詩歌被惡炒、庸俗化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筆者以為,兩位老先生關於詩歌價值的“對話”令人深思。 

  也許有人認為,詩歌是很值錢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勒姆,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留下的詩不過163首,卻獲得了一大筆獎金。可是,詩歌又是很不值錢的。在我國,除了領財政工資的做專業作家的詩人,寫詩連自己的溫飽也不能解決,更別說致富了,因為詩歌的稿費低得令人難以啟齒。謝冕說:“寫詩是不能致富的”,“如果要發財,可以去寫影視劇本。寫詩是絕對不可能發財的。”然而,洛夫、謝冕兩位老先生也一致認為,“詩歌是很貴重的”,因為詩歌永遠不能用金錢衡量。

  洛夫先生說:“我個人對詩歌的信念是‘不以市場的價格來衡量詩歌的價值’。寫詩不僅是一個寫作行為,更是一個價值創造,對於生命內涵的創造,對於藝術境界提升的創造,這三者非常重要。”換言之,寫詩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社會擔當。洛夫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長詩《漂木》就是有“社會擔當”的。在這首長詩中,洛夫先生運用多種手法,對人生進行詮釋,宏觀地表述了他個人的形而上思維、對生命的關照、美學觀念、宗教情懷以及他獨有之漂泊的天涯美學,直指生命的無常和宿命的無奈,可說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精品,也是當代詩壇的重要收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