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字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2 07:14:31  


 
  “文化泛漫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行為”的泛漫。除前述選秀、相親、益智、理財、鑒寶、酷游、養生等等,還有各種土產、特產借文化擺攤、用文化貼金、以文化牟利,由此而派生出諸如花草、水果、美食、佳釀、奇石、紅木等“文化節日”。“文化節日”毫無節制的泛漫,給人一種口味真重、心地不純的印象。但稍加分析,地域性“特色文化節”的舉辦,其實是某種為“民生”造“市場”的舉措,是“旅遊+購物”文化的派生物。“節日”作為文化,大約與我國注重時令節氣的農耕文明有關;當它與市場經濟不期而遇,“節日”的時間性市場比“街區”的空間性市場顯得更有號召力。這其實也暗示出,在我們這個“實用理性”根深蒂固的國度,“民生”所在很難說不是“文化”所在。

  與之相關,“文化泛漫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產品”的泛漫。文化產品,就其主導方面而言是精神產品,既是鐫刻文化生產者精神印記,又是滿足文化接受者精神需求的產品。而當下的許多文化產品,一方面是強化著物質形態,特別是那些能交換出貨幣價值的物質形態。因此,工藝品、書畫作品特別是所謂“大師”的作品受到追捧。另一方面是凸現出娛樂精神,如“二人轉”表演屢屢告訴觀眾是來“開心”不是來“開會”。因此,文化產品精神品格的追求顯得與貨幣價值的追求格格不入。就其文化精神而言,這類文化產品的“優質優價”已成為一種不可企及的願景。如果說,“文化行為”的泛漫還有助於我們的文化建設關注“民生”;那“文化產品”的泛漫則在貌似對“民生”取向的迎合中放棄了“靈魂工程”的擔當。

  “文化泛漫化”為什麼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有許多文化學者從不同角度去加以闡述。或謂之鑒於“文化大革命”的痛楚反省,人們不希望看到“文化”與“意識形態”過於親密的接觸;或謂之遭遇“市場經濟大潮”的裹挾,書齋裡擺不平書桌且文化人也耐不住清貧。“精神食糧”固然重要,但“衣食足而知榮辱”卻是最最真切的先賢遺訓,只是人們對“衣食足”的欲求從“衣食”延展到似乎永難“知足”的其他物質需求。在某些“物質”成了“硬道理”的人生追求中,懼“錢緊”而不懼“文盲”,“知足常樂”也成了“天方夜譚”;某些物欲化、躁動化、粗鄙化、冷漠化的人際關係如果還需要什麼“文化”的話,大概無關於性情陶冶、格調培育和境界提升,“文化泛漫化”成為文化景觀是因為有其追捧的消費群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