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的智庫型態與兩岸政策形成決策過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3 11:46:52


賴怡忠
 
  童振源:智庫人才成為政務官的事例很多

  非常謝謝鄭委員,剛剛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在野與執政時期,智庫的影響力不一樣。大概是因為,在野時,整個國家的資源不在手上,所以政策的互動、執行與評估,資源都有限,所以由智庫來扮演這個角色。之後如果有時間的話,也請鄭委員提一些具體的案例,讓大家瞭解到底政策的形成過程中,在野的時候哪些政策受到智庫的影響比較大?或是在制定過程中,智庫的影響比較大?

  第二,鄭委員也提到人才的影響力,確實現在政府官員中,很多人都是掛某個智庫的召集人或是委員,最後變成政務官。這樣的人事很多,不僅是個別私底下的影響,有些人已經在檯面上。甚至在未來,在執政過程當中,特別在兩岸政策這一塊,能不能舉具體案例來說明智庫對於決策與運作,有哪些具體影響的案例?或是有哪些給與政策投入(INPUT)要素?這對我們瞭解事實的存在會更容易一點。

  接下來請賴怡忠副執行長,賴怡忠副執行長原本在學校教書,現在借調到台灣智庫。台灣智庫成立於2000年,目前對民進黨的影響也非常大,請賴副執行長為大家說明。

  賴怡忠: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
      在朝在野時取向不同

  從台灣開始有民選總統以後,國民兩黨兩岸政策的決策,基本上就沿著選舉邏輯,與台灣社會的脈絡來走。特別1996年以後,這一系列發展過程會比較有趣,剛才有先進提到,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反獨,民進黨是不統。一個不獨、一個不統,這中間形成一個對兩岸決策之間的脈絡。但是從執政與在野來看,你可以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變與不變。

  在1996到2000年,國民黨執政時,民進黨在野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到許信良提大膽西進,在中國政策大辯論的時候,新潮流系與許信良之間的一些爭論。那些爭論有一個特點是,面對當時民進黨許多支持基礎的中小企業台商,在中國大陸所遇到的情形,有些被認是機會;相對來說,當時李登輝主張戒急用忍政策,在兩岸進行直航、以及和中國大陸之間經濟交往的政策上,反而是民進黨較國民黨更積極。

  但這個狀況,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特別是2002、03年的發展,出現國民黨向中國大陸積極交往的方向走,民進黨相對來說,作為執政政黨採取的方式就比較保守一點。從國民兩黨本身,一個是反獨,一個是不統,這個軸向;另一個是執政與在野中,至少到2008年,執政的政黨在兩岸關係上面,會採取保守穩健的態度;在野則採取較激進一點,與中國大陸交往採取親近策略的作法。

  唯一的差異是,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以後,變成執政者主張要與中國大陸有更積極的交往,在野的民進黨則認為,在這方面速度太過,要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但是在2014年年底九合一選後,情形又有一些變化。所以如果從變與不變之間,我認為有這樣的狀況。

  如果就政策的特點與思考框架來看,國民黨對於兩岸政策,重點放在兩岸之間的交流、處理與關係,是就兩岸來處理兩岸。民進黨政策的思考,雖然在兩岸政策討論時,會比較著重於到底中國大陸本身內部的狀況、以及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和中國大陸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來做。換句話說,民進黨並不會就兩岸來處理兩岸。這也使得在進行對話的時候,當人家以兩岸關係直接的好與壞、衝擊與否來質問民進黨,民進黨的回答會往往在另外一個層次。如果退後一點,在一個比較大的框架之下,到底我們要採取什麼立場。所以中間會出現,國民兩黨的對話頻率會不太符合的狀況。這也往往造成國民兩黨在討論兩岸政策時候,雙方之間某種程度無法對焦,這與雙方不同的思考模式有關係。

  智庫的影響力
  與其背後支持者的政治分量有關

  有關智庫在國民兩黨政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我同意之前幾位先進所提到的,第一,以執政與在野來講,執政黨執政本身有整個政府的資源,包括情報單位提供的分析,所以相對來講,智庫所能提供的角色有限,不像在野的時候。但另外一方面,如果與政黨關係比較密切的智庫,相對來說,會從既定立場出發作為分析的基礎,然後看這個政策本身之後的結果。這與政府公家的立場,是根據已經設立的前提,來分析結果,中間的過程差異相當大。

  一般來說,如果進到政府到一個程度,當需要從特定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時候,其實往往到後來,會需要智庫的投入。而到了這樣的狀況,也代表這個議題本身的政治性變得非常高,也因此,當我們講到執政與在野,智庫扮演的不同角色,實際上我們也還要再看,到底這個議題本身的政治性與否。如果政治性非常高,當透過政府公部門所提供的這些既定的資訊,它和決策本身所希望的要求,中間會有相當大的落差,也因此往往這些人會找智庫來處理。

  但另外一方面,以台灣智庫的發展,一個智庫要有影響力,當然除了與政黨之間的關係,還要看智庫本身的創辦人在政黨內的分量,當然新境界就是民進黨的智庫,基本上代表的就是民進黨。如果以綠營智庫來講,與民進黨沒有直接關係的,就是台灣智庫與新國策。新國策因為創辦人是辜寬敏,辜本身在民進黨中算是相當有份量的政治人物,所以人家在看到新國策的時候,看到的是辜所代表的政治力量。

  陳水扁剛上任的時候,綠營沒有智庫,所以扁透過與台灣智庫之間的合作,對一些有重大政治含量的議題進行研究、分析和處理,同時確定他政治攻防的立場。所以,台灣智庫在那時候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政策分析,還包括議題上的處理建議,既有政治性也有政策性。

  也因為那時候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台灣智庫影響力在那時會那麼大。等到之後,扁離開政府後,蔡英文與民進黨的一些發展,就變成其他山頭所支持的智庫,影響力相對的變得愈來愈大。所以智庫的影響力,當然特別是在野的時候,智庫會有比較多的空間。但不管是執政或在野,影響力還是與其背後支持者本身的政治分量有關。包括國民黨很多政務官,離開公部門後很多人成立自己的基金會,也就是看政務官本身的政治分量,他下台後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會決定他的基金會本身對於政策上影響的角度。

  童振源:除了政策的評估建議決策與執行
      智庫還有人才培育與儲備的功能

  怡忠兄剛剛提到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議題概念:如果是政治性的議題,由智庫來推動、甚至做決策,會比起一般政府機構進行更加容易,甚至更具成效。這一點我們可以再作討論。第二個問題是,智庫有沒有影響力,不在於一般的研究員,而在於創辦人或最高領導人與政府、政黨之間的關係。

  這點我也可以做一點補充,台灣智庫2000年創立,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所以有8年執政經驗;但是到2008以後,這樣的角色有哪些轉變?我想有可能的話,也許有08年以前與以後具體影響的案例,以及角色的轉變,來與各位做說明。

  接下來我們進行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就是更全面性的來談,智庫在目前整個台灣的議題上,到底存在哪些型態?有哪些特點?未來可能面對哪些挑戰?

  我再整理一下剛剛各位的發言,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政策的評估、建議、決策;第二,是政策的執行、檢討,在兩岸國際交流,是不是變為政策的工具?不僅是政策的投入(INPUT),還包括產出(OUTPUT)與執行這一塊。第三層面,在於人才的培育與儲備,我想剛剛有幾位特別提到,或許我們可以針對這三個面向,再來談談目前台灣整個智庫,不論藍或綠,他們存在的型態?他的特點與未來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